国家级平台
国家高端智库 批准部门:中共中央宣传部
序号 | 机构名称 | 依托单位 | 成立时间 |
---|---|---|---|
1 |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
2015年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批准部门:教育部
序号 | 机构名称 | 依托单位 | 成立时间 |
---|---|---|---|
1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
哲学系 | 2000年 |
2 |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
哲学系 | 2000年 |
3 |
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
2000年 | |
4 |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2001年 |
5 |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
历史学系 | 2004年 |
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2004年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批准部门:教育部
序号 | 机构名称 | 依托单位 | 成立时间 |
---|---|---|---|
1 |
中山大学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实验室
|
管理学院 | 2021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批准部门: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
序号 | 机构名称 | 依托单位 | 成立时间 |
---|---|---|---|
1 |
中山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 2023年 |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基础之上,整合了校内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优势学科研究力量,是港澳治理与粤港澳合作发展领域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研究院下设中山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港澳政治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港澳经济研究中心、港澳社会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此外,依托研究院建设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研究院主要围绕港澳发展动态、港澳治理以及粤港澳合作发展等重大问题,以一流的决策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需求。
研究院作为中山大学重点建设的高端智库,拥有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良好的科研条件。研究院建设的粤港澳档案文献中心是目前境内收藏港澳文献最全面、系统的特藏馆之一。收藏有粤港澳研究成果、粤港澳出版物及其它粤港澳研究文献22180多册,另有中英文过刊5000多册,中英文现刊173种,具备小型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研究院建设的粤港澳研究数据平台拥有港澳经济、社会等多个专题追踪数据库。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2000年9月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所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为刘虎教授,荣誉所长为鞠实儿教授、副所长熊卫教授、何杨副教授。1998年获逻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本学科点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已成为我国逻辑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料信息、国内外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和深化逻辑学科研体制改革的窗口。该所注重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结合、逻辑与认知结合、文理两条腿走路相结合、逻辑理论与逻辑应用相结合,面向国际前沿,勇于探索创新,成为全国逻辑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模式,在国内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并在国际同类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年多来,基地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要依托,哲学理论研究和现代化研究并重,推进学术思想,培养理论人才,发展哲学,建言资政,推陈出新,坚持不懈。在第三、四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顺利通过。“十四五”期间,本基地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国道路百年探索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主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为学术创新主线,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题,继续深化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路径的比较研究,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以服务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为主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本所(基地)立足改革开放前沿、展开实地调查研究的成功经验和特色优势,促进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与伦理生活现代化等各项研究课题的靠拢与交叉、结合,聚焦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创新,攻克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基地主办学术期刊《现代哲学》。根据教育部基地《管理办法》中“高校应支持重点研究基地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要求,基地2002年起接办广东省社科联主管、广东哲学学会主办的《现代哲学》杂志。经过长期努力,《现代哲学》已成为反映国内外哲学领域和马克思主义领域高端学术成果的优秀期刊,其突出的学术品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现代哲学》是广东省少数具有全国影响的优质学术期刊,是广东省宣传和引领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阵地,而且是哲学系“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标识。
2011年,经中山大学批准,基地以实践哲学方向为重点,成立了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为校级非实体性研究机构,以“求必要之同、存充分之异”为宗旨,意在整合本地区实践哲学研究的学术力量,搭建一个有关实践哲学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目标是办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副其实的实践哲学“中心”,并推动形成国际实践哲学研究界的“中大学派”,并开展了实践哲学讲坛、实践哲学中文论坛暨中外实践哲学对话等系列学术活动,推动《实践哲学评论》等书籍的出版。
2023年,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公布2023年度高校科研平台和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中山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研究院”获批成为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智库建设增添重要平台。本所积极为该平台建设出谋献策,提供相应的理论文章和决策咨询报告。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原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于2000年12月25日成立。经过20多年发展,中心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就,成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重要引领者、国际公共管理交流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
中心通过品牌学术会议、访学计划、合作研究等方式,建立了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渠道:(1)中心致力于高质量学术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期刊持续推出高质量论文,并先后推出多个系列丛书和译丛。结合研究项目设计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求。(2)中心先后创(主)办《公共行政评论》(CSSCI)《中国公共政策评论》(CSSCI集刊)《数字治理评论》以及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为学术共同体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3)中心坚持点线面结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拓展多元化国内外交流合作形式,引领学术前沿,形成如“华人公共管理学者研讨会”“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会议。(4)创立全国性权威学术奖项——夏书章公共管理优秀博士论文奖,发掘和奖掖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优秀后辈人才。(5)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科大讯飞等机构合作,以政务热线为焦点,推动全国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6)持续推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政策创新》和《公共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两大年度研究报告。
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评估中,中心屡获佳绩。2016年和2021年,中心在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均荣获优秀。中心已逐步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和决策咨询的旗舰机构。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是中山大学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中心以国家“985”工程项目、“211”工程项目、国(境)内外等研究项目为纽带,汇聚本领域学术精英,充分发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信息资料建设等方面的枢纽作用,已发展成国(境)内外港澳学术研究的重镇。
中心致力于推进港澳区域理论研究,促进区域发展。 近十多年来,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305项,出版学术著作87本,发表SSCI、EI或CSSCI刊物学术论文404篇。围绕着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问题,中心先后出版了《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丛书》、《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文丛》、《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港澳研究系列)》、《粤港澳区域关系研究丛书》等多套研究文丛,为粤港澳区域发展和三地合作提出新思路、新方向。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多次组织大规模港澳社会调查,为港澳区域研究积累一手数据,为港澳区域发展决策提供重要实证资料支撑。
中心致力于打造境内外港澳研究学者联系交流的枢纽。中心积极拓展与高校、政府以及境外机构长期合作关系,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签署了长期的合作协议,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有经常的合作往来。通过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奠定了中心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发挥中心作为境内外港澳研究枢纽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优秀研究成果“走出去”。2009年12月,中心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并成立“中山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打造国际化、应用型博彩研究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奠定基础。
中心致力于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中心采取开放式培养的方式,鼓励青年研究学者出国(境)访学、积极开展与国(境)外学者的合作研究,开拓与国(境)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中心研究人员先后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加州洛杉矶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兰卡斯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进行访问研究。部分研究人员更与国际学术权威(如哈佛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Richard Freeman等)合作完成研究成果。通过与国际权威的合作,中心研究人员更好地学习国际学术规范,迅速与国际接轨;并将国际前沿理论灵活运用于港澳区域的研究中,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为港澳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中心坚持多学科、综合性、应用型的发展特色,汇聚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多学科的科研力量,朝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2004年,中心入选为“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9年承担了“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2010年再次入选为“985工程”三期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创新基地。2012年初,以中心为主要依托的中山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成立,并列入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2013年,中山大学与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机构共同组建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启港澳研究新篇章。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一直有着不解之缘。198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者继承老一代学者的学术传统,与海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合作,开展了多个项目的研究,努力把握当代国际学术发展的趋势,把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结合起来,在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实践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等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1年3月,为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方向的研究,中山大学正式组建了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坚持以学术为本位,立足学科前沿,重视具有深厚学术史背景的历史感的培养,重视对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和利用,重视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努力改善研究条件,以有效措施培养年轻 历史人类学研究者,各方面工作均有较为明显的进展。中心通过承担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等学术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建立中国地域社会历史新的解释框架的可能性,并由此回应国际历史人类学研究中面对的各种重要问题,力图对历史学、人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有所贡献。
与此同时,中心的研究者还十分关注当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利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学术优势,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报告,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12月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1人,珠江学者1人;国家公共文化专家1人,省市非遗专家5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学术委员16人;在全国设立18个工作站,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设立基地重大项目选题,通过学术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提供服务。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广东省等各类项目百余项,人均经费50万元以上。中心成员以唯一或第一作者身份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包括专著、译著和编著)近百部,论文600余篇。多项成果获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7年创办的《文化遗产》季刊, 2013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为CSSCI来源期刊。在人才培养上,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高级人才。并积极与海外高校及学术机构建立学术联系,主办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
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实验室
中山大学大数据管理行为与决策实验室是教育部首批认定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工商管理(一流/A+)学科,面向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研究企业行为与决策,重点解决数字资产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以及组织创新等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力争通过交叉前沿取得突破。实验室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支撑”,围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生态体系,挖掘出中国原创的管理理论创新并开展示范应用。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积极推进管理学科与计算机、数学、医学等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实验手段,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实践性研究,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声音做出重要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2023年4月,经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批准,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获批为第二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为全力推进基地建设,基地建立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成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党委统战部和人文社科处等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党政协同、全校参与。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并设有首席专家。基地学术委员会由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21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基地以服务决策、学术创新、实践引领、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目前已吸纳校内外专家学者40余人担任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
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在长期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族群与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基地确立了以“南方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研究”为研究方向。结合既往学术积累,以基础研究为抓手,组织跨学科综合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通过对相关区域人文交流历史进程及机制的探索,为华南地区以及相关联的西南地区和环南海区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目前,主要通过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华南历史经验研究”以及“三交史料汇编·广东卷”编纂工作的组织实施,系统梳理和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华南经验,提炼全新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和创新理论。
官网地址:https://ha.sysu.edu.cn/yjjd/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