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交叉与学科交叉论坛·PPE”纪要 | 李艳红:数字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时间经验——时间社会学的分析
2025年10月9日下午,中山大学“专业交叉与学科交叉论坛·PPE”系列讲座“在地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第五讲“数字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时间经验——时间社会学的分析”学术研讨会在锡昌堂103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艳红教授主讲,她以“时间经验”为核心,深入阐述了现代数字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们的时间感知与实践。她的讲述融汇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与哲学视角,为PPE专业的同学们带来深刻的跨学科启示。
讲座伊始,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卢俊豪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次主题与主讲人李艳红教授的跨界研究背景。

一、时间为什么重要
李艳红教授从哲学的时间和经验概念切入,引入社会学的“时间经验”概念。她首先指出了时间的多维性,并介绍了社会学看待时间的独特视角,在现代社会学中,时间不仅指体验和观念等主观层面,也指行为/实践和结构/制度等客观层面,并参与塑造社会关系和平等,涉及主客观的交织。她认为时间为观察社会提供了独特视角。她将时间经验定义为“人们在特定社会—技术条件下,对时间的感知、使用、组织与赋义的整体性社会经验”。
二、 时间社会学的学术脉络
李艳红教授向大家简略介绍了时间社会学的学术发展脉络。从Norbert Elias的时间制度化与文明进程理论、Hartmut Rosa的社会加速理论到Barbara Adam的“未来现在化”理论,这些理论为理解数字媒介技术塑造时间经验提供了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石。其中,Norbert Elias的时间制度化理论强调时间是被建构的,而时间的制度化是文明化过程中核心部分。Hartmut Rosa的社会加速理论将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定义为加速,并对加速对现代人的时间贫困、异化/疏离和历史感的缺失等问题展开了批判。Barbara Adam的“未来现在化”理论则指出数据化时代,注重对未来的预测和管控削弱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并导致道德与政治风险。

三、数字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时间经验
在上述学术脉络和基础上,李艳红教授展开了对数字媒介技术如何塑造时间经验的分析。她从数字技术的四个特征——即时性、碎片化、档案性以及预测性——出发分别进行了阐述。即时通讯表面上增加了效率,但却并没有释放时间让现代人获得闲暇,反而进一步强化了Rosa所分析的现代社会的加速逻辑,这导致了“时间饥荒”,并可能进一步强化人与自然、物和他人之间的异化和疏离,人们在数字时代似乎更加难以与世界建立深层关系。数字技术也伴生了时间经验的碎片化,数字通讯的无时无刻不在让人们的时间经验越来越被数字化“事件流”/信息流塑造,成为不断更新的瞬间。李艳红教授在这部分引入韩炳哲教授关于时间“香气”的分析,认为碎片化时间进一步削弱了时间的叙事性,使人很难建立“连贯的生命时间”;此外,碎片化也使得“被绑架的时间经验”成为主导,这可能导致削弱人的内在稳定性。
数字媒介技术的档案性(archiving)特征则创造了“持久性时间”,使个体与社会拥有了“可追溯的过去”。对个体而言,这一功能可能帮助个体建立起关于个体生命的叙事,但是也可能催生记忆的外部化;沉重的档案性过去可能给个体带来困扰,因而在当代社会涌现出要求重获遗忘的权利的话语和行动;即时性与档案性并存的矛盾则可能为个体带来新的身份困境。对社会而言,可追溯的过去同样可能带来双重后果,一方面可能帮助社会储存和记忆,但同样也可能带来记忆的外部化以及过去权威的消失,强化当下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历史往往只是被消费,被稀释成风格感。
李艳红教授分析了数字技术为何催生预测性。数字技术的核心是数据化(datafication)与算法化(algorithmization),这意味着一切人类行为、交流、选择都可以被量化、存储、计算,导致一种将未来转化为可计算的风险与概率的逻辑。顺着Adam的分析逻辑,预测性功能将导致未来被“风险化”,而这可能导致未来不再是开放的想象,理想蓝图和乌托邦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被剥夺。“社会如果只追求规避最坏情境,就会放弃追逐更好的可能性。”
四、走出技术决定论
李艳红教授进一步澄清,尽管她从技术切入,但是她想提供的并不是一种技术决定论的分析。数字化进程确实带来时间饥荒、异化、历史感和未来蓝图的削弱等,但技术并不是唯一元凶,“技术逻辑只是放大或强化了原本就存在的社会和文化逻辑。”因此,需要用一种技术与社会互构的理论视角去观察数字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塑造。她并提出了一些如“断网”、“慢生活”、“冥想类数字应用”、“数字悼念”等反向趋势供同学们思考,这些现象表明,在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人们也在尝试“共鸣”、“沉思”和“叙事”等策略重建时间秩序。在这些方面,同学们或可以开展相应的经验研究,与前人的理论对话。最后,她希望上述时间社会学的分析能够为同学们反思技术对自我和对社会的塑造打开一扇窗口。

交流讨论
在提问环节,李艳红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时间制度的正当性、预测性如何塑造我们与未来的关系、数字媒介带来的时间焦虑、年轻人抵抗时间焦虑的破局方式以及社会学与哲学研究视角的差异、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使现场师生对讲座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