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百年中大,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论坛社会科学学部分论坛顺利举办
编者按:弦歌不辍,学术蔚然。202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为庆祝学校百年华诞,“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如约而至。自6月8日起,来自文理医工各学科的名师大家,邀您共赴思想盛宴。人文社会科学处官方公众号将为您呈现中大人文社科系列学术活动。这不仅是学术的庆典,更是精神的传承。敬请期待!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科学
——“百年中大,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论坛社会科学学部分论坛顺利举办
11月12日,时值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中山大学在广州校区东校园隆重举办“百年中大,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论坛社会科学学部分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科学”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社会科学的独特价值和人文关怀。
论坛共邀请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机构的十三位顶尖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肖滨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帆出席论坛并致辞。
王帆副书记代表学校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王帆副书记向大家介绍了学校和学部的总体情况,并表示这次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科学”为主题,既是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思考,也是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路径的探索,期待今天能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智慧碰撞,为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造就社会科学研究的辉煌明天。
主旨演讲
开幕式结束后,主旨演讲环节拉开序幕,该环节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张应强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原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教授首先带来题为“变与不变: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的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引发重大变革,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尽管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很大并将继续增大,但其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研究者。因此,既需要看到人工智能给学科研究带来的冲击与潜力,也要认识到其限度。人工智能在搜集资料、概括信息、写作等方面能力可能会远超学者,但在提出问题、提出新观点以及进行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国际关系学者需要与时俱进,用好人工智能给国际关系研究带来种种便利,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国际关系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公共事务学院创始院长陈振明教授以“从‘AI+Science’到‘AI+Social Science’:智能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转型”为题,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陈振明教授指出,智能时代与高风险社会是当下的两大全球性趋势,数字化技术推动了社会科学及公共政策研究方式的转变。陈教授还介绍了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包括“AI+Science”和“AI+Social Science”两个方面,并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为古老问题寻找新解决方案的成熟工具。最后,他强调社会科学研究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必须拥抱新研究范式,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及数据科学系计算社会科学讲座教授祝建华带来“构建社会科学专用语言模型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的专题报告,他表示在现实研究的需求下,使用大语言模型的同时还需加上自己研究领域的专用模型。对此观点,祝建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本地或领域专用模型的含义,并以在建之中的传播学专用模型举例进一步进行解释说明。其后,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的概念提取和关系提取的技术瓶颈挑战。最后祝建华教授结合自己团队建模的经历分享了相关经验和教训。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复杂决策分析中心”主任唐世平就“非常规复杂战略博弈的模拟”主题展开报告。报告伊始,唐世平教授指出,国家之间的博弈基本是多方多轮的非常规复杂战略博弈问题,而这类博弈问题缺乏常规博弈模型中的“共同知识”。因此,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博弈建模方法,构建非常规复杂战略博弈的模型,并进一步运用大规模高性能的ABM来推演非常规复杂战略博弈问题。他最后强调,基于ABM和强化学习结合的非常规复杂战略博弈的推演及预测平台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带来题为“数智赋能的社会学研究:取径和案例”的分享。陈云松教授围绕生动的实践案例,指出大数据可以构建宏观指标来揭示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接着,陈云松教授结合案例讨论了非监督学习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利用监督学习进行社会预测和监督学习如何帮助形成和验证社会学理论假说,揭示了数智技术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圆桌论坛一
圆桌论坛一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高定国教授主持。参与发言、讨论的嘉宾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系王天恩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黄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心理学讲座教授赵志裕。
陈昌凤教授先就“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数据作为基础设施”主题进行发言,她指出,数据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及其对信息传播、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的深远影响。随着数据主义思维兴起,数据被视为新时代的黄金资源,但也引发了诸如数据分布不平衡、数据的可互操作性与标准化问题以及数据的安全性与合规性问题等挑战,并举例说明了数据缺失对文明史记录和未来世代认知的影响。最后,她强调关于技术本质的问题需重新思考,基础设施对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王天恩教授就“人机软融合社会科学研究”主题进行分享。首先,王天恩教授介绍了AI大模型的人机软融合机制,认为其实现了从自然语言机器理解到利用大数据处理广义语言的范式转换,但因放弃自然语言的机器理解进路而具有相应局限,并指出人机软融合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优势。接下来,他提到人机软融合社会科学研究交互策略,包括语境工程以及建立人机交互的语境-情境连续统,实现人-机-世界交互双向循环。最后,王天恩教授展望了人机软融合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认为这将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工具和方法。
黄萃教授就“数智赋能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主题进行分享。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发言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此外,发言还强调了数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最后,黄教授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以及社会科学都将迎来新的春天。
赵志裕教授以“人之所以异于AI者几希?人机之辨与人机相容的心理历程”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受到宗教传统中人类被视为与神有着特殊联系的独特存在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威胁。另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中,受到天人合一哲学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积极看待人工智能。最后,赵志裕教授强调,不同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AI的心态,但应积极面对AI带来的改变,寻找与其共存并共同发展的道路。
在论坛的互动环节,与会学者们探讨了AI的创造性和人类创造性的区别及未来发展。
首先,王天恩教授指出,目前AI并不具备真正的创造性,其依靠大数据进行相关关系的组合能力能产生看似创新的结果,这其实是人机软融合的一种体现。他比喻AI组合出的新东西如同海滩上的贝壳,需要人类去挑选和赋予价值。
黄萃教授则展望了未来,提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概念。她认为,虽然当前的人工智能在创造性方面还存在问题,但如果AGI真的实现,AI在创造性等方面可能会有重大突破。
最后,赵志裕教授以写诗为例,指出AI在掌握典故和进行非逻辑性、创新性思维方面还存在局限。他认为,虽然科技发展可能会使AI具备某些创造性能力,但人类的创造性仍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圆桌论坛二
圆桌论坛二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办公室主任曹旭东教授主持。参与发言、讨论的嘉宾有: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贤卿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平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丁晓东教授。
王贤卿教授以“面向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智能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不是一种参与性的简单量变,而是一种重构性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已经成为重塑思政教育形态和生态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王贤卿教授还强调,技术发展与人的数字化生存、主体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同构性”。我们也需意识到,“道”与“术”的关系,要用主流价值导向来推进数字技术之“术”,回归思政教育之“道”。
李平教授从语言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角度对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怎么样做科研进行探讨。他指出,大模型和人脑有很大的差别,人脑是在环境中互动,随着环境一起长大,所以人类能做很多快速的实时决策。大模型的执行效率虽然很高,但它不能及时地作出在环境中互动引发的决策。因此他提到了人脑与模型对齐的研究方法。同时李平教授还表示,更高层次的预测能力可能会让模型变得更加有效,这需要我们从人文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等角度来思考我们将如何让模型变得更像人类。
秦天宝教授就“科技创新背景下法学研究路径的发展”主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科技创新对法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他提出,科技创新不仅衍生新的法律问题,还导致法律空白,并改变法律的适用方式。同时,法学对科技创新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救济科技风险。
丁晓东教授以“从全球人工智能立法看法学与制度”为主题,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立法的挑战,包括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活力与秩序,以及避免法律空白和不安全风险。接着,丁晓东教授分别在联邦和州层面讨论了美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实践,并指出美国国会不太可能进行统一的人工智能立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盟《人工智能法》的统一规制、风险分级和责任规定。最后,丁晓东教授展望了中国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下的人工智能立法,强调了国际协调与国内发展的重要性。
在论坛的互动环节,参会同学提出“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遵守规则,回应也比人类之间的交流更有礼貌,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进化为‘哲学王’的存在”的问题,与会学者们针对此问题进行回答。李平教授认为,AI的答复方式与态度取决于人如何对它进行提问,人类现实情景的复杂性使得人-人和人-机之间在交流方式和态度等多个层面有所不同,因此二者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此外,人工智能目前对某些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对是否能成为“哲学王”的问题存疑。王贤卿教授的观点为不能过分夸大技术的作用。她认为,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物,技术改变的是社会化的生态和形态,而非人的内在需求,并强调应善待和善用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被技术异化。秦天宝教授则强调了政策、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并提出AI是否能成为“哲学王”取决于国家希望AI扮演什么角色。
最后,学者们针对同学提出的“人工智能是否会自我进化出人无法预判的规则,最终可能导致失控”的问题进行探讨。李平教授提到人工智能之父杰弗里·辛顿的担忧,并指出一旦AI模型和机器人结合,拥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不按人类预期行事,将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因此不能只关注技术的发展而不从人文社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王贤卿教授则强调了“以道驭术”的共识问题,暗示需要全人类共同认识和应对。秦天宝教授通过克隆技术进行类比,提出法律的重要功能是风险防范,暗示对AI的自我进化也应有相应的法律和伦理规范来预防潜在风险。
尾声
本次论坛不仅是对中山大学百年学术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学术探索的展望。我们期待,通过此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深化学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科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百年中大,继往开来。我们相信,在未来,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献出更多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