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社会认知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广东珠海成功召开

发布人:杨红彬

12月1日—3日,第二届“社会认知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广东珠海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承办,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全国各地近二十所高校和学院的教授与学者携手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六场与社会认知、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分布式认知、集体能动性、多感官交互、镜像神经与他心问题、人与技术的伦理问题等多学科交叉的研讨会组成。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王华平教授主持,哲学系(珠海)党委书记屈琼裴致开幕辞。屈书记首先对远道而来的教授和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介绍了哲学系(珠海)的创办初衷后,屈书记最后预祝本次会议成功举办。

 

 


 

第一场研讨

 

主持人:刘杰 山东大学教授

 

01 认知具身性、具身实在论与社会认知

 

魏屹东 山西大学教授

 

评论人: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

 

魏屹东教授阐述了认知具身性、具身认知实在论和社会认知的关系和问题。他提到,人的认知依赖于身体,身体不仅是物理的、客观的;也是社会规定的,具身性蕴含了社会性。他还介绍了具身认知和具身认知实在论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社会认知的互补性。社会认知是基于身体的主体间行为和基于情景或语境的认知,文化导向的认知,个体间的交互形成群体意识和社会认知。他还探讨了人工认知和智能是否需要具身性和社会性,以及人机交互的多种类型。

 

陈巍教授对魏屹东教授的汇报进行评议。首先,他补充道:肠道的神经元很多,也被称为腹脑,但是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体种类比较单一,功能也比较单一,这也能体现出社会认知和具身性的关系。其次,陈巍教授还总结说:具身性某种意义上奠基了社会性,社会性也奠基了具身性;具身性和社会性都是实在的。例如,因为有他人的存在,眼睛才演化出黑白分明的结构。此外,其他老师也提出:具身性不是完全物质化的东西,可能是一种身体形式和结构,如果在这种意义上,具身性的人工智能有可能实现,因为它模拟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02 集体默会知识何以可能

 

谭笑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评论人:罗志达 中山大学教授

 

谭笑副教授的报告探讨了集体默会知识的概念和可能性,以及与个人取向的对比。集体默会知识的“集体”不是指认知主体或本体论实体,而是指一种集体层面上的独立性和整体性。集体性体现在对动态机制的依赖,交互各方的意义共建,社会互动的自主性等方面。个人取向的解释方案只适用于类似动物合作的简单实践,而不适用于基于语言的复杂社会形态。集体默会知识是群体内部的隐性共识和规范性,不是统一的规则,而是基于共识来理解和运用显性社会规则的方式。谭笑副教授总结说,集体默会知识与社会群体实践相互依存、相互塑造,不同于命题知识和身体技能,不能通过个体创造和延续。

 

罗志达教授评议:用inactivism来辩护集体的独立实在性,但是inactivism原则上是不排斥个体主义,比如像刷墙这个例子本质上没有集体的规范性,大家各干各的就能完成自己的项目。

 



第二场研讨

 

主持人:段素革 《道德与文明》编辑

 

03  在思想与行动之间:脑机接口行动的心身之辩

 

李珍 中山大学教授

 

评论人:张文俊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首先,李珍教授分析了脑机接口行动的心身问题,以及如何用现有的行动因果理论解释该问题;她还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以及该技术对哲学和法律的挑战。接着,李珍教授从三部分对该主题进行阐述:(1)行动和行为的区分,以及身体行动和心理行动的区分与产生的问题,比如,概念含混、认识混乱、无限倒退反驳和通达难题。(2)心灵、身体和工具、4E认知理论的发展、延展心灵理论和BCI的介绍,并对BCI行动是心理的还是身体的问题展开探讨。(3)脑机接口行动是“具有外部结果的心理行动”的观点不合理,这源于对心灵、身体概念的错误理解。李教授认为心理行动应该被看作身体行动的一个部分,没有必要为脑机接口行动提出一种不同的行动概念,现有的行动因果理论就可以适用于脑机接口行动。

 

张文俊老师进行评议:根据脑机接口的想法,会让人产生一些延展心灵应用的疑问,同时,脑机接口对4E认知也会产生一些再思考。例如,如果将脑机接口的脑信号看作是宽泛的身体概念,法律应该去规管这个脑信号,但是脑信号如果没有产生外在的结果,还要去规管这个信号吗?李珍教授回应了法律规管的范围和标准。

 

04 从社会认知看可解释的人工智能

 

王华平 中山大学教授

 

评论人:郁锋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华平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他提到,人工智能分为:好的老式人工智能(GOFAI)、基于机器学习的AI、XAI与社会认知。GOFAI是利用编程指令对符号表征进行操作的透明的计算系统,但局限在于它只能执行我们命令的事情;基于机器学习的AI是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在数据中发现规则或映射函数的黑箱模型,需要提高透明性和可解释性;XAI是指能够提供解释的人工智能,它有两种进路,即事前解释和事后解释,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脱离实际和缺乏因果效力。王教授还提出,在社会互动中,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理由对行动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而不是how come层面的解释。AI如果能以理由给予的方式来解释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就可以避开事后解释的几个问题。

 

郁锋副教授评议道:可解释问题是哲学和人工智能结合的问题,并补充不同的解释方法和模型。他还发起了关于解释和理解的讨论,可以理解人工智能,但是可解释人工智能可能还难以实现;其他老师也提出了一些看法:(1)可解释性问题很重要,但是碳基大脑也是一种事后解释,人的大脑也是一个黑箱,可能就不可解释;(2)人们不信任人工智能,可解释性怎么能够解决信任问题。王华平教授回应,在为何的层面上可以解释能够解决那些事后解释会产生的问题。

 


 

第三场研讨

 

主持人:赖国伟 中山大学博士后

 

05 控制与集体Know How

 

胡志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胡志强教授讨论了集体知识Know How的概念和可能性,以及与个人知识的区别。他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集体Know How的立场:Ame模式和GR模式,以及它们的优缺点。他认为集体知识具有变化性、多层次结构、多种表征格式等特点,通过两种意向性心理状态与动作表征提供多重反馈通路,人类拥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以此来回应传统的偏见。因此,胡教授认为集体知识是集体结构在运行和调节上的能力,包括了集体意图和共识。

 

随后,张文俊老师、陈巍教授、刘杰教授相继提问,问题涉及集体的边界、规范性、意图,冲突等方面。胡教授以特斯拉企业为例一一回应,胡教授认为集体意图是集体概念的关键,集体行动不一定需要集体意图或共识,而是与集体给他分配的内容以及社会互动有关。

 

06 分布式认知与文化认知

 

于小涵 暨南大学副教授

 

于小涵副教授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和来源,以及与延展心灵的区别。她认为分布式认知与延展心灵的区别在于信息密度的变化带来认知中心的变化,以及主体存在与否。她提出了作为文化实践的认知理论,将分布式认知与布尔迪厄的惯习理论结合起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为分布式认知提供理论支撑。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学也是一种认知科学,因为社会学在研究时采取了认知态度。

 

随后,郁锋副教授对此提出了偶然频次使用的拐杖和盲人用拐杖的问题,即:什么时候外部工具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是心智的延展的一部分,同时也与文化认知影响下的一些内容有关系,也就是社会科学理论与人类学实践的联系。

 

07 以儿童为师可取吗——论儿童认知的文化演化解释

 

王雨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

 

王雨程老师探讨了儿童与科学家、儿童与AI、儿童与文化演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他提出儿童是小小科学家,他们的认知方式与图灵的机器思考,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有关联。人类的认知密码可以从儿童的核心领域知识中找到,如朴素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心理学。儿童的理论生成机制也是文化演化的结果,比如人类视觉本能和工匠式的直曲感受。王雨程老师认为儿童的因果学习机制是文化多样性的,比如归因模式差异、因果推理的具体认知过程的不同以及成年人对未成年的教育。

 

对此,刘杰教授提问了儿童是否具备哲学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限等问题。王雨程老师回应道,每个人都有理论修正机制,文化演化作为构成性的机制来理解人类认知。郁锋副教授又补充了偶然频次的问题,以及心智的延展和文化认知影响下的一些内容。

 

08  人不是物:早期社会认知的视角

 

董达 绍兴文理学院老师

 

董达老师的报告探讨了“人不是物”论题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以及与社会认知的关系。他提出,“人不是物”论题涉及到了所有对象的价值赋予问题,以及从外部对象空间到内部神经通路的理论构建。他认为“人不是物”论题也在以社会交互行动为基础为所有的外部对象赋值,从“人”到“物”,它们现在属于一个完全的生命性等级。关于“人”的科学只能在直面其本身的属性、构成和历史时获得认识,不能诉诸其他所有间接的方法、其他所有的学科;而且,“人”拥有了能去感知自身和他者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社会认知。

 

李中良副教授提问道,生命性感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人和物的认知有先后吗?董老师回应:生命性感知是天生的,无论是视觉材料还是语言材料,都是放在一个等级从无到有进行认知。

 


 

第四场研讨

 

主持人:孙慧中 大连理工大学讲师

 

09 相互承认与集体主动性

 

张巍 天津大学副教授

 

张巍副教授的报告从分析语境的角度来讨论集体概念,提出了用承认理论来构建一套有关集体的概念体系。他还介绍了承认的谱系,包括分辨、认可和人际间的相互承认,以及承认与人格的关系。在相互承认的过程中,除了保证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承载着复数第一人称主体的集体模式。这里存在一条进路:集体主体、共同在场。进一步而言,即联合承诺,表现为以单个“集体主体”去开展认知与行动,比如:在我们中间的公共空间。

 

张文俊老师评议道:社会科学哲学里通常不愿意谈论实在的集体,集体是随附于个体之间的交互。张巍副教授回应:这是一元论的看法,他不满意社会心理学里对集体的随附性的特点的看法。他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优先于其他的,各自的属性并不是集体的属性。

 

10 内隐心智理论测量范式的偏失与匡正

 

李中良 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

 

李中良副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内容:(1)IToM(内隐心智)测量的产生与发展;(2)IToM测量的三类范式;(3)IToM测量范式的困境;(4)IToM测量范式困境的纾解。他总结道,当完善的VoE、AL和IB范式的实验结果不能再借助竞争假设诠释,而只能借助IToM解释,IToM的存在也就通过婴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被证实了。如此一来,VoE、AL和IB范式的完善问题得到解释的同时,竞争假设给IToM制造的合理性疑云也就烟消云散了。

 

陈巍教授评议:科学理论不是在心智白板开展的,更多是带有理论渗透,承载具有某种理论立场的理论渗透,所以外显内隐的说法也带有这个前提。

 

11 镜像神经元与他心问题

 

马卿誉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马卿誉老师的报告分析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对认知科学中理论论与模拟论之争的影响。她认为模拟论不能用镜像神经元来支撑,因为镜像神经元并不符合模拟的三个条件:相同类型的系统和相似的细节、离线的过程、输出的是对输入的替代。她还提出,镜像神经元并不是读心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输出的内容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替代品,是一种削弱的真正的情感。然而,镜像神经元能够支持模型理论论,这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基于科学上的假说,这些科学上的理论还不完备,并不能确定是哪一种神经元,目前只能知道某个神经元结构被激活。

 

郁锋副教授评论到大众心理学不再是神秘的,而是通过模型来取得确切答案,这是高水平的认知机制,是利用先天的心理因素,用一个个模型经验来理解心理状态。陈巍教授补充:模拟论也会运用模型这样的术语,所以这些理论名词不是专用的,而是共享的。

 

12 社会知识论中的同辈分歧与理智美德之间的张力问题

 

姚文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老师

 

姚文丽老师指出同辈分歧概念包括认知分歧和认知同辈,她通过“账单问题”“艺术家鉴画”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这涉及对称的认知情景。姚老师还引入了理智美德作为一种转换来提供一个新的方案解决该问题。即具有理智美德的人如何行动?普理查德对谦逊和坚定之间有一种更高阶的看法,从而消除了先前的不一致之处,但是,这也产生了在美德之间抉择的新问题。她认为,该问题就从证据框架的规范性转换到了美德伦理学上,由此,可尝试用理智美德统一性来回应同辈分歧问题。

 

在场的老师们纷纷加入对该论题的讨论在中,认为“账单问题”似乎存在着一些分歧,并不能以此作为认知分歧或认知同辈的支撑依据。

 


 

第五场研讨

 

主持人:刘晓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3 人类增强的技术谱系与伦理议题——兼论“人—技术关系”

 

李恒威 浙江大学教授

 

评论人:叶斌 中山大学副教授 

 

李恒威教授讨论了人类增强的概念、技术和伦理,以及人—技术关系的再审视。他认为人类增强是指人类通过自然或技术的方式,超越自身的局限,增强自身的能力和品质。他划分了十四种人类增强技术,如机械外骨骼、生物编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并分析了它们的技术谱系。他指出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议题,涉及个体、社群和物种的不同层面,如自主性、平等、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等。李教授提出,人类增强技术使人与自身和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反身关系,导致了人类和人类未来的双重不确定性。最后,李教授还对人类中心主义、座驾和赛博格等不同的人—技术关系模式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刘晓力教授总结道,生命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涉及很多社会认知的东西;叶斌副教授补充了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如何平衡科技和科幻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好的技术基础来进行更好的伦理分析。

 

14 论社会认知的多感官交互

 

郁锋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评论人:孙慧中 大连理工大学讲师

 

郁锋副教授讨论了人类经验的多感官本质,以及多感官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他提出,人类经验不是由单一的感官模态构成的,而是由多种感官系统间的交互、整合和混合所形成的。大脑可塑性使得感官系统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相互影响和转换。因此,单模态的感官特域是哲学家的虚构和心理学家的想象。他还提出了一些哲学问题:如何评价不同感官的可靠性,多感官是否能产生新的感官,以及多感官如何影响社会认知。他补充,社会认知的本质也是多感官进行,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知他人。此外,技术的介入也会改变人们的感官经验和社会认知,如使用技术强化某种感觉,或者产生身体错觉。这些技术对人们自我与他者的界限有一定影响,对人机交互的多感官经验有一定意义。

 

孙慧中老师总结了联觉的概念和效应,联觉是指不同的感官之间的交互和整合,使得人们能够在感知的过程中提取出高阶的信息,以及这种联觉效应对社会形象固化的影响。

 


 

第六场研讨

 

主持人:郁锋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15 旧瓶新酒益芬芳:重新理解镜像脑

 

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

 

评论人:李中良 山东女子学院副教授 

 

陈巍教授的报告回顾了镜像神经的发现和研究,以及它对我们理解他人的影响。陈教授认为镜像神经是指在自己或他人执行动作时被激活的神经元,它们打破了传统的皮层分区和功能分离的观点。他还介绍了镜像神经在猴子和人类的发现,以及它们涉及动作、情感和活力形式的研究。最后,他补充了镜像神经的研究趋势和影响,指出虽然镜像神经的研究数量在下降,但影响在不断增大。

 

李中良副教授对此提出一些问题:镜像神经是否存在于所有动物,是否与模仿和共情有关,是否是理解他人的必要条件等。他还引用了加拉格尔的观点,认为运动神经元的触发不是模仿,而是回应,在回应中捕捉意图。

 

16 社会动缘何以可能

 

薛少华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评论人:董达 绍兴文理学院老师

 

薛少华副教授的报告分析了“动缘”(affordance)的含义:是Gibson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环境中那些能够引发行动的特性,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客体本身的属性。动缘不仅涉及物理行动,还涉及社交行动,即社交动缘,是指环境中能够促进社交互动的特性,如面部表情、语言、姿势等。他还提出,心理动缘假说是指人们在感知环境时,同时感知到动缘,即行动的可能性,不需要经过高层次的推理和解释。这种假说认为,动缘是一种统一的心灵表征,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化活动。

 

董达老师对此评论道,不同的人对于动源的使用不同,这具有可讨论的空间;刘晓力教授也总结道,其他阐述Gibson理论的人,也并没有讲清楚他的观点,因此对该理论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17 读心术的界限

 

蔡祥元 中山大学教授

 

评论人:于爽 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

 

蔡祥元教授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幻觉理论,以及它对自然主义和现象学的批判。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是基于自然的事实,而是基于语言的游戏,即一种社会的习惯和规则。他对自然主义的批判也适用于现象学,即一种试图揭示人类经验本质的哲学方法。报告还分析了自然化现象学的两种形式,即强的和温和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蔡老师认为,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帮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如加拉格尔所指出的。

 

于爽老师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视角,以及读心术的源头和方法对该论题进行评议;陈巍教授认为现象学不应该使用mind reading这个概念;李恒威教授赞成超越论的观点论,以及宽泛的自然主义和意的问题。蔡祥元教授对各位老师的疑问进行回应:使用“读心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而使用“界限”是为了表明现象学做的就是这些东西,即现象学是一种关注人们的主观经验和意义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客观描述和解释的方法。

 


 

最后,本次会议的闭幕式在王华平教授的主持下进行。王教授对高朋满座的会议表达了感激之情,对各位教授学者的报告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会议的高级在于承载的内容的高级,本次会议非常具有学术含量;并对同作为主办方的《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和协办方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力支持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同时对未来社会认知会议的发展提出了美好愿景。陈巍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以主题报告与开放式讨论的形式进行,呈现了一种新颖的研讨会形式,也期盼往后每一届都有特定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老师们加入。随后,陈巍教授也代表绍兴文理学院对本次会议的圆满举办表示了祝贺,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在本次会议中做出的贡献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下届会议的举办提出了设想与规划,期待下一届在美丽的绍兴,共襄盛会!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陈巍(左一)、《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王惠敏(中间)、中山大学教授王华平(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