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文科MDT”(第1期):“理解老年”成功举办
2023年10月28-29日,中山大学首期“文科MDT”暨“人文工坊”第二期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本期“文科MDT”以“理解老年”为议题,通过开展主旨报告、圆桌讨论、养老院实地参观等形式,对中国当下面临的老年问题及相关社会现象开展了讨论。

10月28日上午,中山大学 “文科MDT”第一期于锡昌堂515室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主任徐翌茹主持,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陈少明,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系主任张伟和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潘大为致开幕词。
陈少明首先祝贺了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他指出,在当下各种知识发展整合的趋势下,需要人文学科和医学共同合作来研究“人的问题”。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将医学将中山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的医科与人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对人这一对象展开研究。他提出,研究者需要认识到人是一个身和心的统一体,以更加昂扬和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关于身与心的现实问题。
张伟对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他提出,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在当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展开合作,并积极推进在医患沟通、医学人机互动、叙事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他指出,当下社会中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医患互动过程中患者与医护的关系问题值得关注;同时,在当代独生子女人群正在成为社会中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应对老年疾患、如何认识老年是社会要面临的切实问题。
潘大为提出,在现代学术分科不断细化的背景之下,学科之间需要寻求一种更好的交流方式和合作方式来打破现有的学术壁垒,在不同学科的合作中更好地推进研究。学术分科是为了方便研究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这个意义上,跨学科交流本身就是学术交流的组成部分。“文科MDT”的提出正是希望探索一个合适的媒介或方式将当代学术重新联接,使研究者们者不再是原子式的个体,而是发展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顾曰国以“老人语构世界质量:活在当下窗口三层多维评估法”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以“活着”和“活在当下”作为核心概念,诠释了“三层体验世界”这一核心概念,并以此概念为理论基础,讲解使用三层多维评估法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例。他区分了“活着”和“活在当下”的不同定义,并以婴幼儿为例界定了三层体验世界:感知环境世界、内构世界和语构世界。在同一个物理环境下,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体验世界,这为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了可行性。他提出,评估老人的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活在当下的自然人”:作为活在当下的主体,自然人可以使用3E(the experiencer、experiencing、experiences)模型来进行模拟;而活在当下则需要从个人生活的亲历时间体验入手。基于对于自然人的认识,个人活动的言、思、情貌分别与三层世界对应:身体对应感知环境世界,主观性对应当下内构世界,人际间的交流和外化对应语构世界。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可以直接与三层世界理论产生关联。在三层体验世界分析架构的辅助下,对老年人行为的观测与认知可以从语言现象回归到作为主体的人,从而在主体层面上更好地认识老年这一社会现象。
圆桌讨论
10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第一期“文科MDT”于锡昌堂504室进行圆桌讨论。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他认为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许多老年人在心理上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步入老年阶段,仍然期盼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这种心理会受到个人因素、历史时期和社会期待的共同影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张明提出,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走向老年的过程是一个有优有劣的事情,其中既包括豁达、包容等具有优势的心理特征,也包括固执、斤斤计较等具有劣势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会影响老人与家庭成员、社会其他的相处。他指出,在患有失智症的老人的干预和治疗当中,政府的支持度相对来说较高,但家庭的支持度相对来说则较低。对于患有失智症的老人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会较早发现老年痴呆的症状,预后状况也相对较好;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则反之。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曹家启认为,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老年问题是当代社会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与过去不同,在现代社会,老年人有更多机会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由此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也更加明显。他提出,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能做的是不断地“想开”,将衰老认识为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现代社会中的人正被迫接受着大量涌入的信息,这种大量信息会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进而引发对于衰老等事物的焦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功能科黄妃文提出,人的相处需要直接的沟通交流,而这是机器不能替代的从护理方面来看,老年人需要在身心两方面获得帮助,他们不仅需要身体上的帮助,也需要他人通过交谈来缓解其焦虑情绪、获取情感支持,这种与他人交流的情感需求是老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陈子怡指出,在生理学的角度上,衰老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以青壮年时期的生活为基础,这一基础会使得他们拥有更加精彩的老年生活,社会应该对老年人持有积极的态度。除此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化,这也需要社会对老年人进行保护和支持。
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提出,中国的老年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浮现出来,解决老年问题需要回答如何以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死亡这一问题,对死亡的认识受到老年人自身的特点的影响。“老年人”是非同质化的概念,其内部具有不同的类型,影响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城乡区位、社会地位等。在软硬件方面给予不同类型老年人以关照,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他认为,人们当下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基于媒介建立起来的,这种建基于大数据并不断发展的多媒体媒介正在塑造老年人的认知世界。媒介对人的塑造出现在社会的各个年龄段之中,是一种整体性的危机。
中山大学中文系陈伟武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背景是老年学研究的重要背景,古文字中的很多内容都与老年有着密切的联系。未来的研究不仅要研究老年这一话题在古文字中的表现形式,也要研究传统规范中所体现出的对老年的尊崇。他认为其他国家对待老年人的态度的经验值得借鉴,社会要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老年这一概念。
参观与讨论
10月29日上午,参会者前往广州榕悦滨江中养老院进行参观,并进行圆桌讨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何莽指出,现阶段老年问题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对于老人、老年的“污名化”。在敬老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对老年的“厌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社会成员现在正在回避使生活中出现与老人有关的词汇,成员内部也存在对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刻板负面印象。老年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对老年的抗拒,社会已经将对老年的负面印象内化了,大量老年人自身也拒绝承认自己正在变老。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林琳提出,女性的衰老问题是老年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女性步入老年的过程中有一段长时间的过渡期,在这段时间里,女性的雌激素减少,这会影响女性的认知特点、生理指征和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对女性来说,需要从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两方面来应对其老年问题,保持社会功能有助于延缓其生理功能的衰退。老年的发展也会面临着社会功能的消退和影响,社会需要提供使老年人保持其社会功能的机会。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翻译学院常晨光认为,需要在社会交往方面对老年人进行进一步关怀,丰富老年人除家庭关系外的社会关系。他提出,对老年人的家庭照护需要不断完善家庭内部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AI、大数据等事物的引进,可以为康养过程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
中山大学“文科MDT”由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和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共同发起,旨在推动跨学科交流合作,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新样态。每期“文科MDT”选取一个卫生健康议题,邀请文理医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采取“小型讲座+圆桌”形式,提供跨学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中山大学“文科MDT”将不定期举办,欢迎医学界与人文社科学界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学习者关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