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前沿讲坛 | “癌症治疗中的决策伦理”

发布人:qiuyx36

10月15日,“中山大学医学人文前沿讲坛”第五讲在南校园马丁堂举行。本期讲坛以“The Morality of Decision Making in Cancer Treatment”为主题,特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系教授,UCLA互动与文化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Tanya Stivers教授主讲。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联合主办。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景军、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出席活动。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方芗副教授主持讲坛。
 

中山大学医学人文前沿讲坛第五讲
 

方芗副教授向与会师生介绍了主讲嘉宾Tanya Stivers的学术成就与影响力。作为会话分析、医患互动与医疗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学者,Stivers教授多部重要学术专著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和Wiley-Blackwell出版社出版,其在PNA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总引用数超过20600次,位列斯坦福大学Top 2%(语言科学)科学家榜单。

 

方芗副教授主持讲坛
 

在主题演讲中,Tanya Stivers首先分析了美国医患权力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父权主义”到“患者中心”再到“共享决策”的深刻演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父权主义模式时期,医生被视为权威,主导患者的治疗决策。随着患者中心关怀运动的兴起,患者的主体性与自主权益得到重视。然而在“共享决策”的倡导中,一种更为隐秘的生命权力形态也随之凸显。健康和长寿被视为重要的文化规范和社会道德,积极进行治疗干预不仅仅是医学行为,更成为一种自我负责的道德义务。

Stivers教授引出一个医患决策中的常见困境,即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在实践中充满张力,常常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医生依据“生命至上”的规范,将积极治疗界定为“好选择”,而将停止治疗暗示为“坏选择”。患者看似在“最大化延长生命”与“停止无效治疗”之间拥有自由抉择权力,但实际上,这种选择已被特定的文化规范所框定。

 

Tanya Stivers教授主讲

 

Stivers教授还借助丰富的临床对话实录进行生动剖析。她揭示道,在癌症早期治疗阶段,医生常会运用三种语言策略:“使用道德性话语”“预设患者会遵从治疗建议”以及“在患者表现出抗拒时进行说服”,以此引导患者选择延长生命的治疗;在癌症中期治疗阶段,医生又通过“降低癌症治疗成本预估”“将坚持治疗升华至道德高度”“赞扬患者坚持治疗的毅力”的语言策略来进一步激励患者继续治疗。

Stivers教授指出,很多调查研究显示:患者“善终”的希望是在家中离世,并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治疗;但现实却是美国医疗系统通过诉诸道德,巧妙引导患者认同并接受“延长生命”的治疗方案,使得“停止治疗”这一选项在医患对话中已然失声。

Stivers教授总结道,当治疗本身成为一种负担,不治疗却可能导向更早的离别,这仿佛一个无法平衡的天平。在生的渴望与死的尊严之间,在医学的进取与生命的质量之间,那个真正“合理”的决策,究竟藏在哪里?这或许,是现代医学留给每个人的生命之问。
 

本期前沿讲坛关于生命的议题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强烈兴趣和踊跃提问,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景军主持互动环节。他诚挚感谢Tanya Stivers教授的倾情分享,并以“中美患者自主性与医疗决策权力差异”提出探讨,引导与会嘉宾对癌症治疗中的道德困境展开了深度对话。与会师生与Stivers教授展开了一场跨文化、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和深入对话。从会话分析的微观技巧,到医疗决策中的道德困境;从中美患者自主性的现实差异,到深入医院田野的实用建议,Stivers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娓娓道来,令在场听众深受启发、收获颇丰。
 

本次活动现场师生反响热烈,在交流探讨中体现对讲座主题的高度共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的进步不应仅以延长生命为尺度,更需关注生命的质量与尊严,这也是医学人文交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Tanya Stivers的讲座分享带来的启示是,在“治疗”与“不治疗”之间,应有一片更宽广的伦理空间——那里有充分的信息,有真正的选择,更有超越技术之外的人文关怀。随着医学人文的理念发展,我们期待医患沟通能够超越单一的“生命延长”叙事,共同迈向一个既尊重医学理性,更守护个体价值与自主选择的医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