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中大人文社科“乐道·青年学人跨学科沙龙”举行
为深入推动人文社科青年学人的跨学科交流,9月6日,第三期中大人文社科“乐道·青年学人跨学科沙龙”在南校园马丁堂举行。
本期沙龙以“青少年健康与社会”为主题,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数字城市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陈诗诗、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医学人文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余成普教授出席活动。本期沙龙由新闻传播学院张潮副教授主持。

来自《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年探索》《浙江学刊》等的资深编辑老师受邀,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三医院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展开深入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众多学人到场研讨。
陈诗诗副处长表示,本次活动主题围绕现实问题,汇聚多学科青年学者,有助于推动跨学术交流与创新合作。她期待通过与会学者的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为青少年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余成普院长在致辞中指出,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当代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身心压力,亟需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本期沙龙通过跨学科研讨的模式,提供多元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思路,为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本期沙龙由四位引言人作为主讲进行学术研究分享。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丁瑜副教授以《“今天我能吃什么?”——IBD青年患者的限制性饮食实践》为题,从患者的具身经验切入,探讨IBD青年患者的饮食哲学与适应策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斯楠主治医师从临床医学角度分享了《悄然攀升的“青春痛点”——关注青少年炎症性肠病》,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医学实证基础。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彭馨妍助理教授以《让身体“拉丁”,给自我解绑:都市青年女性业余舞者的身体训练、文化想象与自我发展》为题,从身体实践出发,探讨拉丁舞中的文化想象及其如何促成自我发展的具身化。

哲学系潘大为教授则在《作为拟制疾病的“网络成瘾”》中构建风险转化与责任传导分析框架,指出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是果非因,需多方协同防治。

与谈环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陆影副研究员、《青年探索》编辑部主任谢碧霞副教授、《浙江学刊》编辑部副研究员陈思宇等人,从学术视角、编辑视角分别对四位引言人的分享进行跨学科评议,共同探讨了所分享的跨学科议题与知识贡献,并从问题意识、概念界定、理论对话以及写作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参加沙龙的各学科青年学人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学术研讨。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高定国教授主持圆桌论坛环节,他鼓励青年学者关注现实世界的真问题,并以“肠道微生物菌群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密切互动”这一现象为例提出探讨,引导与会学者从跨学科视角展开对身心关联等青年健康问题的深入讨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吴小立副主任分享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呼吁青年学者以跨学科视野切实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携手实现预防性干预的目标。

在沙龙尾声,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芗总结道,本次“乐道·青年学人跨学科沙龙”通过多元视角关注青少年健康这一议题,既是推动医学与人文社科跨学科对话的有效尝试,又是解决这一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的学术探索,期待未来有更多学者加入这一交流平台,共同促进学科融合与知识创新。

第三期中大人文社科“乐道·青年学人跨学科沙龙”内容丰富、氛围热烈,融合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作为人文社科青年学人跨学科融合的品牌活动,该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有组织科研”实现跨学科思想交流与成果产出,助力青年学人跨领域深度互动,鼓励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加深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