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出版,“冷门绝学”集聚“热能量”!
近日,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古文字学者陈斯鹏的《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正式出版,为学界解读金文送上了一部与时俱进的“解码宝典”。这部150万字的著作不仅源于陈斯鹏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更见证了中大百年来守护古文字这门“冷门绝学”的薪火相传。

《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研究历史与文明的“活化石”。1985年,古文字学家、中大古文字学学科开创者容庚以其毕生心血编纂的工具书第四版《金文编》出版,成为系统整理、释读金文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随着海量金文“新面孔”问世,陈斯鹏整理了本世纪最初十年新发现的金文材料,于2012年出版《新见金文字编》初版,成为容庚先生《金文编》之后一次重要的“版本升级”。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古文字学者陈斯鹏
适逢《金文编》第一版(1925年)出版100周年,今年由中西书局出版的《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是陈斯鹏在初版已获良好声誉基础上倾力完成的增订本。除订正初版错误外,其核心目标是系统增补2010-2019年间涌现的新见金文资料,确保内容及时反映学界新认识。“我的计划是每十年增补一次,更新材料,与时俱进”,陈斯鹏介绍道。
群贤毕至,为古文字学新作喝彩
8月20日,《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出版交流会暨“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研究”论坛于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举行。广东省社科联、省文联领导嘉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讨论一门常被视作“冷门”的学问:金文研究。

《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出版交流会暨“上古汉语字词关系史研究”论坛于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举行
清华大学李守奎、赵平安、中山大学陈伟武、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吉林大学冯胜君、郑州大学李运富等教授的出席,为这本新书发布聚起 “硬核阵容”。学者们专程为金文这门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 “冷门绝学” 而来,为其传承找方向、聚合力。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不仅是一部基础性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含金量极高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一部“编著兼备”的学术力作,其材料收集兼具时效性与全面性;字形、字样的处理科学规范;按语浓缩创见又包容诸家观点;附录严谨审慎……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参考,更通过学术性的考释意见启发新研究方向,对金文及古文字学的发展具有关键推动作用。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发言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将这部著作视为中国古文字学从“冷门绝学”迈向“世纪显学”的精彩佐证。“如何让‘冷门’不冷、让‘绝学’永继?是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时代命题。”他表示,陈斯鹏教授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打造这部力作,既是对容庚先生等先辈学人治学精神的礼赞与传承,也是把握文化强国建设历史机遇的开拓与创新。

香港恒生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张光裕发言
“容老的《金文编》是金文研究中一盏导航的明灯。如今,《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的问世开启了新的一页,绽放出中山大学金文研究传统的耀眼光芒。”已到杖朝之年的香港恒生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张光裕的发言里,有对前辈容庚先生的敬意,也有对青年学者的期许。他认为,新时代青年学者除了研究新出土的金文材料,未来更要关注国内外私人藏家收藏的青铜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又一部全面的新《金文编》必将问世。“‘绝学不绝’的真正意义,从中山大学特有的金文研究传统中不断得到切实的体现。我深信这是容老所乐见的。”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景海发言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景海对陈斯鹏教授长期深耕古文字领域表示敬佩。“古文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密码,破解得越多、研究得越透,越能了解历史事件、把握文字源流……斯鹏教授《新见金文字编(2000—2019)》研究的是‘冷门绝学’,也是‘专精特新’学术领域中令人敬佩的重要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教授发言
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教授向省社科联、省文联以及全国各地专家长期以来对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方面长期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陈斯鹏教授以著作增订赓续容老古文字研究传统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山大学将配合做好陈教授及其团队重大项目相关的后续工作。

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发言
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强调了该书的学脉传承与学科意义,他认为这是中大古文字学四代学脉的精准赓续:从容商(容庚、商承祚)受教于罗振玉、王国维,是“罗王学派”正宗嫡传,到曾宪通、陈伟武等学者接力传承,陈斯鹏作为当代学术中坚,以这部著作延续了容庚《金文编》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系陈伟武教授则从人才培养的维度出发,认为该著作在育人层面也延续了容庚先生的优良传统——在编著过程中带领多位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推动古文字“绝学”的活态传承。

人才培养,让“冷门绝学”薪火相传
如何让更多学生爱上“高冷范”的古文字,让这门“冷门绝学”热起来?陈斯鹏也有颇多思考与实践。他承担着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三门课的教学工作——古文字摹写训练、金文选读、简帛选读,“核心不是教学生认多少字,而是教学生怎么思考”。
自2020年开班以来,经过五年的实践,中山大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的课程培训体系已较为完备,涵盖甲骨文、金文、简帛等课程。陈斯鹏的新著《立本探原——古文字书法》也将在新学期的古文字摹写课派上用场。
“从容商二老(容庚、商承祚)开始,中大就有古文字研究和书法创作相结合的学术传统,平时做学问累了,写字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调节,这是中大学派的特色。”陈斯鹏介绍说,如今中大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的大一新生,需修读古文字摹写训练课,摹写甲骨文、金文、楚简、秦简等古文字。

陈斯鹏教授正在书写金文“潜明我心”
在陈斯鹏的工作室里,一幅由他题写的“潜明我心”金文条幅格外醒目。对“潜”字的考释是他新近学术成果的代表作,“潜”也是他的治学精神和价值追求。“只有沉潜下来,心才能明朗,这是我向往的境界,如静水,沉淀愈深,愈显清明。”
潜心治学,正是古文字学传承的关键。陈斯鹏寄语从事古文字学习、研究的青年师生:“第一要有信心,第二是持之以恒。不要被这个学科‘冷峻’的外貌吓退,古文字看起来很难,但只要老老实实沉下心做,跟老师学正确的方法,一定会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