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科工作坊第18期回顾 | 认同有道:跨学科视野下的多元认同

发布人:qiuyx36

2025年6月8日,大社科工作坊第18期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文科楼712会议室顺利举办。

本次工作坊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与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主题为“认同有道:跨学科视野下的多元认同”。工作坊汇聚了历史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艺术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搭建起认同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平台,旨在为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认同理论体系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

会议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办公室主任、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旭东主持。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肖滨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肖滨教授指出,系列工作坊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汇聚多方智慧、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回应现实社会关切。此前学部已成功举办“心有所安”“病有良医”等专题工作坊,后续还将推出“老有颐养”等系列主题,以期持续推动围绕重大社会议题的多学科合作与成果产出。学部希望通过搭建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入对话,推动学科融合与知识创新,赋能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工作坊设置青年学者发言、专家点评与交流研讨环节。

 

青年学者发言环节

历史系任建敏教授以明清广西地区“獞”“猺”为例,探讨族类标签如何在国家治理框架下被建构与流变。他指出“獞”这一族类并非源于内部一致认同的族群,而是由国家政权、地方治理共同塑造的用于进行社会角色区分的身份标签,族类区分更多体现为是否编户、服役、归顺政权,而非血缘与文化差异。基于详实的史料分析,他说明族类标签本质上是国家治理逻辑下的动态产物,既服务于政治控制,又在社会互动中被不断重塑,族类认同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生成。因此对于历史上各族类认同的研究需要关注其身份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变迁与演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认同如何嵌入于权力关系与治理逻辑之中。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郭宇菲副教授以族群象征主义为宏观理论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与认同为案例,探讨语言这一文化符号在集体身份认同中扮演的角色。她运用符号学中的“指向性阶层”(indexical order)理论,分析2017—2022年香港媒体话语如何通过粤语与繁体字的依次递进的指向性涵义,分别参与族群文化认同、抵制型认同、规划型认同及合法型认同的建构。她指出,语言作为族群象征符号具有双重性特征,粤语既可以在政治化语境中成为区分内群与外群的“离心”标志,同时也蕴含“向心”潜能,表达香港本土认同、岭南区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认同。她强调,探索语言指向性的演变机制,有助于充分理解当前香港社会普遍存在的语言观念和语言态度,有利于制定增进大湾区认同及民族认同的语言政策。

艺术学院孔庆夫副教授指出粤剧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化符号,在培育和铸牢粤港澳三地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独特价值。通过分析粤港澳三地在聚合关系、共性发展条件、价值规范与能动聚集意愿等方面的现状,他清晰地呈现出粤剧在强化粤语社群文化认同、情感维系和身份归属中的作用。他提出应推动粤剧文化的宣传、浸润与联结,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核心,坚守中华文化主体地位,持续彰显以粤剧等岭南文化符号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凝聚粤语社群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广泛认同。

新闻传播学院熊迅教授以云南腾冲傈僳族为研究对象,分析边疆民族认同的多重边缘性与流动性构型。他指出,傈僳族位于国界、族界、文明界与地理空间的四重边缘,不同地域的族源叙事呈现差异化表达。通过对其家谱修撰、仪式活动与日常互动的研究,熊迅教授发现其认同在情境性与模糊性中不断协商生成。通过对收集到的多模态数据分析,他进一步展示了傈僳族认同构建的三条主要路径:媒介传播塑造认知框架,经济社会交往促进文化融合,核心仪式与信仰实践强化族群认同。

心理学系殷丽君副教授聚焦“自我欺骗与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指出自我欺骗作为动机驱动的信息加工过程,有助于维持个体积极自我形象、缓解认知冲突,但也削弱自我真实性与行为自主性。她用多项量表与实验数据阐明,自我欺骗倾向与欺骗他人行为在认知机制上高度相关,同时也与消极的应对策略呈正相关,自我欺骗会扭曲对自我效能判断,影响行为自主性。对此她提出认同建构需关注内在认知偏差,通过反思性学习与动态自我觉知,促进更真实、更具主体性的自我认同发展。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赵萱副教授分析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族群治理模式与逻辑,指出族群与社会生活难以机械切割,巴以关系也非简单地驱逐与抵抗,而是在动态的博弈中被持续重塑。

 

专家点评环节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吴重庆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认同建构是受多层次结构性力量制约与塑造的动态过程。他引用“文化势位”(cultural position)、“想象的共同体”等相关概念,生动地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势位”非同步变化,对个体与群体在心理认同与实际接纳之间造成的张力,影响其共同体想象的新路径。他高度肯定本次工作坊主题,指出“认同”问题是理解大湾区变化发展的核心议题,倡议未来以多学科视野与阶段性分析深化对粤港澳地区认同研究。
 

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历史系温春来教授也对三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回应,他首先阐明民族、族群与族类概念的本质差异,从历史学的视角表明民族是现代性的产物,而历史文献中的许多族称是旁观者给定的带有随意性的客位标签(族类),其所指人群往往不是带有内部自我认同感的族群,也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意义上的民族。通过进一步诠释“客位标签主位化”现象,他揭示了认同内化与变迁的历史动力,表明大的人群共同体都带有想象性质,古人与今人一样不断建构大的人群范畴,认同既非静止实体,也非立足现实的独立创造,而是在历史根基与现实情景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变迁,研究认同本身在很大意义上亦是参与认同建构。在后续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认同的研究中应深植历史脉络,并不断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探索的持续发展。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黎熙元教授认为心理学指出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自主选择与认知差异,对认同研究具有启发性。而过往研究将认同预设为群体现象,往往忽视了个体差异。鉴于认同具有显著情境性与流动性,未来关于认同的研究应立足跨文化、跨群体比较,避免对其复杂形态进行静态化、单一化解读。黎教授同时提醒,社会学领域对认同议题的讨论易强化“自我—他者”对立并被政治化,应在方法论层面构建更具整体性与开放性的认知,推动认同研究超越意识形态化,更深入理解其情境性与多元性特征。

心理学系系主任佐斌教授围绕“认同”概念提出三重剖析:首先,认同以人类对自我与他者的分类为前提,这种区分性是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等群体意识形成的核心前提;其次,认同不是静态标签,而是承载态度、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动机系统,直接驱动个体的行为;第三,认同与社会互动情境具有共生性,认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孤立状态下“自我”难以确立。佐斌教授主张以跨文化视野开展研究,构建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和实践相契合的认同理论体系。

 

会议总结

本次工作坊聚焦“认同”议题,汇聚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领域学者,展开跨学科对话。认同既是个体心理建构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与文化情境中动态演变的群体表达,认同在自我与他者、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转化,跨学科视野的碰撞有助于深化对认同的理解,拓展研究边界。正如肖滨教授所言,系列工作坊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间视野和方法的融合,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协同发展。未来仍需持续推动学科间开放、深入的学术交流,增强认同研究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