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培育 | 我校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推介——著作论文奖三等奖(论文类)和青年成果奖

发布人:qiuyx36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我校在本次评选中共有20项成果获奖,含著作论文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以及青年成果奖1项。为展现学者风采,彰显学术水平,中大人文社科特设“成果培育”栏目。本期将为您推介著作论文奖三等奖成果(论文类)和青年成果奖成果

 

著作论文奖三等奖成果(论文类)

 

01

 

 

成果名称:《“新文学”与“旧传统”:以现代小说与“章回体小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

发表信息:《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

作      者:郭冰茹

奖项类别:中国文学三等奖

成果简介:

文章以问题为导向,分三部分讨论现代小说与章回体小说的互动关系:第一部分梳理晚清至五四时期,以梁启超、胡适、茅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看待“旧文学”(主要是章回体小说)的基本态度,考察“新文学”观念的生成过程;第二部分讨论新文学背景中,章回体自身的文体变化以及现代小说对章回体有意无意的借鉴,考察新文学对文学传统认识的转变过程;第三部分梳理1980年代以来文学观念的变化,结合具体的文学实践,呈现当代文学对“旧传统”的重新认识。

新文学对章回体态度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认识变化的结果。只有将“现代性”放置在中国文化和文学自身的脉络中理解,章回体在新文学史上的位置、价值、意义和影响才能得到客观评估。现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之于西方现代小说,也吸纳和确认了本土的叙事资源和文学传统,并最终在中西文化的双重对话中不断自觉和成熟。

本文被《新华文摘》2019年第20期全文转载,2021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2

 

 

成果名称:《分享经济的社会建构》

发表信息:《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

作      者:王宁

奖项类别:社会学三等奖

成果简介:

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公地观念和共享观念兴起,以往被财产观念所正常化的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的闲置问题日益突显。一定程度上,分享经济是对环境危机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回应。一方面,剩余使用容量闲置被看作消费主义所鼓励的大量占有、消费的结果之一,导致负面的环境后果。对剩余使用容量的日常化和社会化利用,可以让人们以租代购,减少商品购买量,缓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对剩余使用容量的“分享”,也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了把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商品化而获得额外收入的机会。数字与通讯技术革命所导致的数字集市及其新型社会互动结构,则为私人财物剩余容量的日常化和规模化分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文从剩余使用容量概念入手,解读分享经济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等维度上的意义和功能,并通过分析分享经济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分享经济的时代特征。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转载。

 

 

03

 

 

成果名称:《挑战与回应: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发表信息:《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年第4期

全部作者:程焕文,刘佳亲

奖项类别: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三等奖

成果简介:

新世纪以来,高校图书馆取得了飞速发展和可喜成就。但是,高校图书馆似乎仍然停留在“985工程”阶段,明显没有跟上“双一流”建设的快节奏与大步伐,呈现出上行乏力、低位蠕动的态势,面临着内涵发展不足的三大挑战:缺经费、缺馆员、缺读者。

如果把图书馆比作大学的心脏的话,那么,没有充足的经费,图书馆就会缺血;没有足够的专业馆员,图书馆就会缺钙;没有足够的学生读书,图书馆就会缺氧。任何“一缺”都将严重影响大学心脏的正常跳动,影响“双一流”建设。应对的基本办法就是三个回归:回归常识(增加高校图书馆经费)、回归专业(增强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和回归本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阅读)。

论文系统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三缺”根本问题和 “三个回归”的发展策略,论文提供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已成为指导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实用依据。

 

 

04

 

 

成果名称:Managing Perishable Inventory Systems with Product Returns and Remanufacturing

发表信息: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9年第28卷第6期

全部作者:傅科,龚锡挺,梁桂添

奖项类别:管理学三等奖

成果简介:

本文研究易逝品库存系统的回收再制造问题。根据产品的剩余生命周期将产品分类为新产品和旧产品,对应不同的顾客需求。此外,不同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已经销售出去的新产品可进行回收再制造。论文构建多周期库存决策模型,并刻画易逝品制造与回收再制造的最优策略。

本文同时研究短生命周期易逝品库存系统和再制造,创新性地把多周期易逝品库存管理与产品回收、再制造、产品替代统一到一个库存决策框架,并提出了新的方法来证明一类基本值函数的性质,简化了自1984年来一类涉及到多产品替代的目标函数凹凸性的证明。

根据Google Scholar,论文被引用30多次,包括UTD24和JCR一区等领域内权威期刊。2019年,论文获得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期刊发表的论文前10%下载量(“Top Downloaded Paper 2018-2019”)认证。

 

 

05

 

 

成果名称:《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

发表信息:《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全部作者:岳经纶,范昕

奖项类别:管理学三等奖

成果简介:

论文首先呈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指出我国当下存在着严重的儿童“照顾赤字”,接着在理论维度对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社会投资理论以及国内儿童照顾研究的主要视角进行综述,然后从历史维度梳理建国以来我国与儿童照顾相关的政策及其变迁过程,最后论文从社会照顾理论视角提出重建我国儿童照顾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新地使用了“社会照顾”这一政策分析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儿童照顾相关的政策;扩展了我国社会保障研究的边界;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呈现我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所经历的“建构—解构—部分重构”的变迁过程。

本文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被译为英文发表。根据CNKI数据库查询,截止至2024年6月,本文被引用273次,还被一些高校选为博士生必读文献。本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儿童照顾议题的广泛关注,为助力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的民生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

 

 

青年成果奖

 

 

成果名称:《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发表信息:《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

作      者:柯伟明

奖项类别:历史学青年成果奖

成果简介:

本文以历史学方法为本位,结合税收学、财政学的方法,利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重点探究民国时期税收管理体制、征税制度、税制结构、征纳关系、涉外税制等方面的嬗变,特别关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因素对税收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华商与洋商等不同利益主体围绕税收制度的互动关系。同时,对税收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对“内卷化”理论进行回应。

本论文从宏观层面构建了民国时期税收制度转型的框架,通过考察不同利益主体围绕税制嬗变的博弈,展现出税制嬗变的复杂面相,有助于研判近代中国税收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诸方面的联系,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民国税收史研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