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培育 | 我校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推介——著作论文奖二等奖(著作类)

发布人:qiuyx36 发布日期:2025-05-12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我校在本次评选中共有20项成果获奖,含著作论文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以及青年成果奖1项。为展现学者风采,彰显学术水平,中大人文社科特设“成果培育”栏目。本期将为您推介著作论文奖二等奖成果(著作类)

 

 

01

 

 

成果名称:《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

出版信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5月

作   者:陈春声

奖项类别:历史学二等奖

成果简介:

本书讲述了数百年间韩江流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社会组织变迁的若干故事,围绕如何理解传统中国“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从天下、朝廷、官府和礼法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大一统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是以其相互密切联系的区域发展的巨大时空差异为前提的,而在其中各地读书人将本地文化传统和风俗解释得符合朝廷礼法是联系二者的关键机制。

本书把个案的、区域的研究置于对整体历史的关怀之中,注重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和中国人的意识出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历史现象,理解地方性知识与区域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机制,由此无论从实证研究或理论建构层面上,建立起植根本土且能与国际学术界有效对话的理论体系。同时,全书打破传统学科的框架,集中体现以历史学为本位,沟通区域社会史和文化人类学的风格与取向。

书中各章节内容多次被转载、收录并翻译成其他文字,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02

 

 

成果名称:《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出版信息:中华书局,2018年12月

全部作者:曾宪通,陈伟武,禤健聪,杨泽生,田   炜,陈斯鹏,秦晓华,范常喜,林志强,裴大泉,陈送文,王   辉,陈   鸿,石小力,胡志明

奖项类别:语言学二等奖

成果简介:

本书囊括了出土战国竹简、铜器、玺印、货币、陶器、玉石、帛书等各门类文字资料,正文以字系词,根据时间先后罗列诸家考释意见,于相关字、词条目之下标明文献出处,必要时以编者注指出讹误,最后殿以按断。是对战国文字及以往考释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总结的综合类工具书,集中展现了学界有关战国文字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部分字词的释读提出了新见,开创性地设计并采用了“以字系形,联字带词”的新模式,博采众长,融合了文字编和字词典的特点。既突出了出土战国文献作为古文字资料的属性,还兼顾了其作为汉语史料(特别是词汇史料)的属性,可为研究者利用出土战国文献提供便利,助力古文字、汉语史、先秦史等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作为战国文字研究大型综合类工具书,本书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已被多种学术论著正面征引,成为本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目。

 

 

03

 

 

果名称:《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

出版信息:中华书局,2021年5月

作   者:彭玉平

奖项类别:中国文学二等奖

成果简介:

《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一书乃彭玉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的前期成果之一,全书凡十五章,前七章为对况周颐或与之直接相关理论范畴的重新审视。第八、第九两章是关于况周颐之修择理论与实践。第十章为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批评学之发生,第十一章以况周颐的听歌之词为研究对象,以见况周颐填词业绩及时代思潮之一斑,并可与其词学理论形成直接的对应。第十二、十三两章是对况周颐的两种新文献的新考订。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类乎一部20世纪词学生态史,其中关于《历代词人考略》一书的相关记载是非常重要的“现场”资料,此外对况周颐为人狷介的故事转述也颇可见出况周颐之个性与才性。此为第十四章。第十五章以《初日楼稿》为中心,揭示罗庄背后沪上词人群体对其的集体认同。

以上十五章,关乎况周颐之词学本体理论、修择观及批点实践、创作业绩、文献考量、生态考察及其影响之下的词学因缘,构成作者对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的体系性认知。在这一体系之中,况周颐不仅独特而卓荦,也深刻关合并影响着晚清民国词学发展始终和基本格局。

 

 

04

 

 

成果名称:《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

出版信息:商务印书馆,2019年1月

作   者:张   伟

奖项类别:哲学二等奖

成果简介:

该书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该书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胡塞尔意识理论(或心性思想)的探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该书第二、第三部分主要关心的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三个部分在总体上都事关广义上的“心性”问题,它们或与人的“自知”有关,或与人的“知人”“体物”有关,或与人的“成人”有关。根本上,它们都关乎心性之学这个“做人”的“大宗纲”。

该书广泛吸纳东西方思想史中的资源,在“现象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思想的当代化”这两个方面均有所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