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培育 | 我校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推介(二)

发布人:qiuyx36 发布日期:2025-05-12

在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共有8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30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均列各申报单位之首。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省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为展现最新的优秀研究成果,鼓励追求高水平学术品味,近期“成果推介”栏目将陆续展播本届一等奖作品。

 

 

01

 

 

成果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

出版信息: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

第一责任者:黄修己

其他参与者:陈希,刘卫国,吴敏,姚玳玫

成果类型:著作

成果简介:

本书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观点,如对“以论带史”研究路径的反思,对“全人类性”评价标准的倡导等,特别是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先天不足”,并由此提出“走出卅二年,扩大知识面”的对策。

本书各卷尽可能搜寻原初报刊与书籍,用第一手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引述其时主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揭示其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熔冶资料,设计章节,突出各阶段的特点和问题,在学术发展演变的历时链条和共时比照中评价批评家与研究者的成败得失,比较完整地构建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发展的历史框架。

本书不仅具有现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的独立价值,也对当下的文学批评、研究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已成为诸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02

 

 

成果名称:

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

出版信息:中华书局,2021年5月

第一作者:彭玉平

成果类型:著作

成果简介:

《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一书乃彭玉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的前期成果之一,全书凡十五章,前七章为对况周颐或与之直接相关理论范畴的重新审视。第八、第九两章是关于况周颐之修择理论与实践。第十章为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批评学之发生,第十一章以况周颐的听歌之词为研究对象,以见况周颐填词业绩及时代思潮之一斑,并可与其词学理论形成直接的对应。第十二、十三两章是对况周颐的两种新文献的新考订。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类乎一部20世纪词学生态史,其中关于《历代词人考略》一书的相关记载是非常重要的“现场”资料,此外对况周颐为人狷介的故事转述也颇可见出况周颐之个性与才性。此为第十四章。第十五章以《初日楼稿》为中心,揭示罗庄背后沪上词人群体对其的集体认同。

以上十五章,关乎况周颐之词学本体理论、修择观及批点实践、创作业绩、文献考量、生态考察及其影响之下的词学因缘,构成作者对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的体系性认知。在这一体系之中,况周颐不仅独特而卓荦,也深刻关合并影响着晚清民国词学发展始终和基本格局。

 

 

03

 

 

成果名称:

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

出版信息: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第一作者:孔庆夫

成果类型:著作

成果简介:

本成果通过文献研究、曲谱分析、大数据比较等方法,梳理了原生梆子腔与粤剧梆子腔,原生二黄腔与粤剧正线二黄腔,原生反二黄腔与粤剧反线二黄腔,粤剧乙反二黄腔;泛指性曲牌、专指性曲牌与粤剧唱腔曲牌;粤地南音、木鱼、粤讴、河调等粤剧唱腔结构的调式形态、板式形态、腔式形态、曲牌形态、词格形态、腔格形态、韵格形态以及其他专属唱腔的形式、内容和结构等,厘清了粤剧多曲体唱腔音乐的内部本体形态。

此外,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总结出了粤剧唱腔音乐的本生性规律,为其代际传承提供了“移步不换形”的内容、结构和范式。探究了粤剧唱腔音乐的衍生性规律,为其外延传播、群体接受和社会普及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音乐形式、发展方向和相关建议。

本书对于兼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粤剧,在新时代的进一步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

 

 

04

 

 

成果名称:

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新解——兼论《节庵方公墓表》问世的一段因缘

发表信息:《哲学研究》,2021年第3期

第一作者:陈立胜

成果类型:论文

成果简介:

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提出了“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点,被余英时称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本文一方面详细考察了这一重要文献之写作的来龙去脉,对现行考证提出商榷,重新确定了其写作缘起和时间;另一方面阐述了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论虽是以儒学宗师身份对商人社会价值给予了明确肯定,但却未放弃“士阶层”的精英意识,以“生人之道”贞定工商文化是此文的宗旨所在。截止目前,本文发表后在中国知网被引10次,在《哲学研究》公众号上阅读量超过2000,并被儒家网等公众号转载。

 

 

05

 

 

成果名称:

分享经济的社会建构

发表信息:《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

第一作者王宁

成果类型:论文

成果简介:

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公地观念和共享观念兴起,以往被财产观念所正常化的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的闲置问题日益突显。一定程度上,分享经济是对环境危机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回应。一方面,剩余使用容量闲置被看作消费主义所鼓励的大量占有、消费的结果之一,导致负面的环境后果。对剩余使用容量的日常化和社会化利用,可以让人们以租代购,减少商品购买量,缓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对剩余使用容量的“分享”,也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了把私人财物剩余使用容量商品化而获得额外收入的机会。数字与通讯技术革命所导致的数字集市及其新型社会互动结构,则为私人财物剩余容量的日常化和规模化分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本文从剩余使用容量概念入手,解读分享经济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等维度上的意义和功能,并通过分析分享经济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分享经济的时代特征。本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