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活的文体史:第四届中国文体学青年学者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12-15

12月7—8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走向活的文体史:第四届中国文体学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13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5篇。

 

 

中山大学李冠兰副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致开幕辞。

 

吴承学教授对学界同仁的支持表达诚挚感谢,他指出:中国文体学是最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学话语之一,在学界共同努力下,其已成为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学学术生长点之一,并逐渐建设成为有本土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本届会议以“走向活的文体史”为主题,正是中国文体学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文体是“广谱”的,文体学亦具有“跨学科”性质,未来,文体学研究的领域必然会进一步扩展,学者应以文学为本位,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中国文体学青年学者研讨会迄今已举办四届,七、八十年代学者已整体进入学术前沿,处于最具学术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并在许多方面取得超越前辈的成就。面对当下的学术环境与生态,学者应如傅璇琮先生所言,拥有“傲世的气骨”,追求“生活的意义”。衷心祝愿每一位学者都拥有良好、达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浙江大学冯国栋教授中山大学刘湘兰教授分别以《“子书”起源及其形制说》《像赞、颂古与普请:“五祖重来”故事的流传与影响》《正史道教人物传记的叙事与书写理念——以正史〈方技传〉与〈隐逸传〉为中心》为题,先后做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聚焦研究主题,共设置四个分组,同时设有“集体讨论”环节,供专家学者充分交流。

 

第一组第一场,华中师范大学付林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辉副教授分别以《先秦“色容”礼考论》《“因诗合乐”与“因乐作诗”——重审周代诗乐创制的二分论》为题作报告,李辉、林甸甸先后评议。第二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林甸甸研究员东南大学孙梓辛博士中山大学李冠兰副教授分别以《“记事刻辞”概念反思:重归文本生产的制度语境》《秦及西汉王言文体的生成与演化考实》《秦简所见“为吏之道”类文献的性质与阅读方式》为题作报告,李冠兰、李科、孙梓辛先后评议。第三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培副研究员北京大学程苏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科助理研究员分别以《〈书〉“象”论》《荀子“观物”说与陆机“体物”论》《“文本于经”观念解析及其形成机制探析》为题作报告,仝广秀、赵培、程苏东先后评议。

 

第二组第一场,山东大学伏煦副教授中山大学王芊副研究员分别以《〈文选〉以外的六朝文学经典:论两晋“议礼之文”的文本形态及其论说方式》《元结〈元子〉的文学史意义》为题作报告,来森华、赵宏祥先后评议。第二场,武汉大学孟国栋教授中山大学赵宏祥副教授中山大学王天乐助理教授分别以《从无我到有我:摩崖石刻与早期记体文的衍变》《先贤祭祀与祠堂记的文类塑造》《明清访碑日记中的视觉反思与图像呈现——以黄易访碑图为中心》为题作报告,王天乐、孟国栋、王芊先后评议。第三场,北京师范大学郭晨光副教授中山大学李晓红副教授湘潭大学来森华副教授分别以《论南朝“谢灵运体”之本义》《试论中古北族乐歌的文本形成》《连锁失误:傅咸〈申怀赋〉的文本变异、作时误判及篇次错置》为题作报告,伏煦、郭晨光、李晓红先后评议。

 

第三组第一场,中山大学陈慧副教授北京大学胡琦助理教授分别以《经史子皆文也:嘉道年间“古文”的正名与法、统之辩》《从直解到代言:元明讲义与制艺“入口气”体制之创生》为题作报告,胡琦、陶熠先后评议。第二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昕编审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副教授浙江大学黄鹏程副研究四川大学陶熠副研究员分别以《从“出师一表”到“前后两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经典化逻辑及与之相关的文本误读》《异域互动与清代古文文道传统的重构》《从“清裁”到“新钞”:晚明清初尺牍纂辑与体用观念的迭变》《〈四六徽音集〉与晚明骈文批评新变》为题作报告,龚宗杰、诸雨辰、马昕、黄鹏程先后评议。第三场,复旦大学龚宗杰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润英副研究员中山大学张奕琳副教授分别以《“究文章之体”:近世读书法与“集部之学”》《“附近”的历史:〈何兆瀛日记〉呈示的晚清镜像》《近代日本中国“时文”选本的编刊与汉文功用之演变》为题作报告,王润英、张奕琳、胡琦先后评议。

 

第四组第一场,北京大学叶晔教授中山大学林锋副教授分别以《〈仿昭代诸家体〉与明代七律诗史的读写实践》《“以书为本”:清代中期的“学人之诗”》为题作报告,林锋、潘静如先后评议。第二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潘静如副研究员中山大学莫崇毅副教授中山大学彭建楠副教授分别以《论清季民国清宫词的创作旨趣与艺术表现》《博综与质实:论浙派组词自注的发展进程》《论刘永济的“声音”研究》为题作报告,彭建楠、王卫星、叶晔先后评议。第三场,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中山大学王卫星副教授分别以《宋元词格类论著及其话语论说体系——兼论张炎的“清空”所指》《从姜夔自度曲看词调常用体势及其与音律的关系》为题作报告,莫崇毅、赵惠俊先后评议。

 

会中,学者专家以“走向活的文体史”为主题,深入聚焦文体与制度、文体与图像、文体与物质形态的关系,以及文体文本流变等前沿话题,探究文体实际的“运作”与“过程”,以求还原其历史语境。研讨时段由上古延及近代,研探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诗文、词曲、小说、日记、图像等众多类型,研究方法体现出既坚守文学本位、又综合多项学科的特色。与会学者的论题充分展现出回归本土理论传统与古代文章文体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身历史的特点,展现出对“中国文体学向上一路”的自觉追寻。

 

中山大学李晓红副教授主持闭幕式,北京大学程苏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培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叶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润英助理研究员先后发表参会感言,在阐发“活的文体史”的同时,学者们分别从文献整理、理论建构、情景还原等层面对文体学研究进行展望。

 

中山大学刘湘兰教授致闭幕辞。她指出:当下,中国文体学生机勃发的景象令人振奋,青年学者不断加入文体学研究的队伍令人鼓舞。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视角新颖、方法活跃、氛围激烈,充分展现出中国文体学研究的高度和深度。每一代学人都面临着各不相同的机遇和挑战,青年学者的崛起彰显出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