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工坊第16期顺利举办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发布人:杨红彬

尽管贾科梅蒂是以雕塑家的身份在艺术史中镌刻声名,但其影响却远逸出艺术范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的艺术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交融。在大众认知中,他笔下那些踽踽独行的瘦高形象,宛如存在主义的鲜活注脚,深刻揭示了二战后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怅惘与迷茫。这种奇妙的映射,不仅是解锁贾科梅蒂艺术世界的钥匙,更是艺术与哲学跨越形式、殊途同归的生动例证。然而,在这层看似清晰的关系中,仍有诸多深意被遮蔽,等待着我们回溯雕塑艺术的悠悠长河,去体会贾科梅蒂艺术语言与风格的开创性,而当我们跳出孤独、虚无等常规的标签,或可从贾科梅蒂的具体作品中,挖掘存在主义与视觉艺术交融共生的真实痕迹。


1月17日,人文工坊第16期特邀艺术史、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学者,与贾科梅蒂的79件艺术原作,相会于花都塱头春阳台艺文中心,以“作为存在的形状:贾科梅蒂艺术的思想意义”为主题,让思想与艺术共舞……。本次工坊也是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与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的首次学术合作。

 

本次工坊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郑梓煜主持,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为工坊致辞。陈少明教授从哲学的视野出发,深度剖析了艺术与思想的关联。他认为“抽象”是现代艺术中的关键词,而它实际代表了一种简化经验的思想活动。“象”在最初的人类经验中并不包含艺术性,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标识性符号,方便人与人进行交流。但当这种作为符号的“象”逐渐与事物本身疏离,人们开始研究符号怎样更好看,带着品评的意味对符号的表现方式进行选择时,艺术便活泼泼地生发出来。故所谓艺术抽象,实是抽象过程的焦点从“表现什么”转向“如何表现”,从“表现可见”转向“表现不可见”。当对这种“不可见”的理解超出我们对事物的直观时,艺术的表象便走向观念化。据此陈少明教授认为,抽象艺术是一种疏离或曲解自然现象的艺术表现,其关键在于传达艺术家藏于表象背后的观念。

 

与会老师在春阳台观展

 

一、引言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在引言中具体谈论了雕塑语言的问题,他认为存在是有形状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通过凹凸、起伏呈现出肌肉清晰的体积感,塑造出一个个悦目的“膨胀”形式。而罗丹则是依靠双手的“抚摸”,感受着形体的微妙起伏、变化,虽似抹平了那种清晰的体积感,但却以一种圆滑而不甚明确的凹和凸,展现出无可比拟的生命力与真实感。

 

然而,逼真的极限亦是绝境,在征服世人眼睛的同时,形的意味也遭到了抛弃。所以在摩尔看来,罗丹是雕塑艺术的低谷,雕塑家的任务应是与材料发展一种积极的关系,感受自然那坚实的形塑。从摩尔开始,雕塑开启了一个转变,形不再是由内而外的膨胀产生,而是被负空间挤压出来。布朗库西的《空中飞鸟》便是抛弃了所有造型的累赘,将一个看不见的空间呈现在世人面前。杨小彦教授表示,相较于布朗库西的简洁化处理,贾科梅蒂的作品透露出外空间对于物体无情而过度的挤压、拍打,他内心的孤独与怅惘,通过对这种空间挤压所形成状态的极端化描述,以雕塑的嶙峋姿态汹涌而来。

 

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教授则是从中国现代雕塑教学的视角出发,道出了他对于贾科梅蒂艺术的思考。在中国的现代的教学当中,抽象艺术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太长的时间,现代主义的教育在中国的雕塑教学中,也只是轻轻划过,我们迅速地从现实主义滑向了后现代主义。

 

胡斌教授认为,现实主义强调主题,重视表达的内容、对象,但在八九十年代,中国也开始重视对于形式的研究,然而我们并没有因此升腾起对于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重视。个中缘由,或是因为我们一方面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有了一些变形、抽象的探索,另一方面又始终无法割舍现实主义。贾科梅蒂和亨利·摩尔对中国雕塑家来说,之所以相对容易接受,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走向抽象,还在遵守雕塑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规范。胡斌教授认为,在从具象滑入观念的过程中,单纯的抽象被无情地忽略了,从与西方竞争的角度来看,想要在当下充分展开现代主义,恐怕只能面对“落后”的现实。

 

二、讨论

 

引言结束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蔡涛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历史学系曹家启教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哲学系吴重庆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林峥副教授,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蒋晶副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周钦珊副教授等十余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域,结合自身观展的感受,围绕“艺术创作中理念与感觉的先后顺序”“贾科梅蒂艺术作品中的色彩选择”以及“贾科梅蒂的艺术创作手法”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家认为,贾科梅蒂的作品是让“死者”欣喜若狂的雕塑,死亡的意向在贾科梅蒂的创作中,淋漓地指向时代灾难带给人的创伤。也许我们只有在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其原作的情况下,才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些失落的肉体背后按捺不住的强烈情感,领会那看似破败的形象中挺立着的不朽精神。学者们一致认为,艺术应该远离商业的裹挟,关注人的处境,而贾科梅蒂的作品恰恰刺激我们在一个商业化严重的时代,重新保养人的感受力。各位专家学者思想的碰撞,全方位展现了贾科梅蒂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为理解艺术与人文、时代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三、总结

 

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旻女士,也分享了她对于本次展览的感受以及筹备展览的心得。从巴黎到广州,贾科梅蒂的艺术跨越了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充满个体性与不确定性的城市与保有宗族传统的、整体性的乡村生活,在此刻迎来了一场独特的艺术对话。沈理事长表示,贾科梅蒂的作品虽饱含对于神代的哀痛与沉思,但当你把自己静静地放置在展厅,独自与那一件件雕塑、画作相处之时,又能从那嶙峋的冰冷中感受到一丝难言的温暖,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与灵魂。

 

活动临近尾声,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为本次工坊作总结发言,他表示,贾科梅蒂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艺术震撼,也激发出了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纷呈的思想见解。通过本次工坊,我们尤可深信,中山大学完全具备开拓艺术空间、营造浓郁艺术氛围的潜力。希望未来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上,可以看到更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看到艺术与学术的交汇融通,进而培养出一代代既有学术之深思,又有艺术之深情的学人。

 

至此,本次人文工坊圆满结束,但贾科梅蒂用雕塑绘就的灵魂长卷,却将在历史中永久展开,以一个个瘦骨嶙峋的形象,诉说迷惘、叩问灵魂,呼唤着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