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媒介地理学工作坊顺利举办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12-25

2024年12月14至15日,“第二届媒介地理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受到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可持续旅游智能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百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以“数智空间·可持续地方”为主题,围绕虚实共生的媒介环境、交叉融合的学科背景,邀请了近三十位来自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参会嘉宾合影

 

一、开幕式

 

12月14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黄琢玮副教授主持工作坊开幕式,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朱竑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教授分别致辞。朱竑教授首先对参会的各位学者表示了欢迎与感谢,指出本次工作坊对于推动文化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深远意义。他强调,媒介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关注点在于新媒介如何深刻影响人与空间和地方的关系,媒介不仅是人们了解真实世界的新方式,虚拟空间也充分发挥其形塑真实空间的重要作用。为此,朱竑教授呼吁学界应该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现象、新方法所带来的启发,共同为新文化地理学及分支方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张骁鸣教授强调了媒介地理学与旅游研究都是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的产物。他提到,数智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时空体验,对相关学科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学界应积极回应时代问题,共同探索媒介地理学跨学科融合与创新之道,为推动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工作坊希望以交叉对话、互相启发为基本学术立场,整合多学科视角,探讨新媒介带来的新现象、新变化、新挑战,探索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共同推动各分支方向的融合进步。

 

二、专题报告

 

12月14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袁艳教授作主题为《代码空间何以游牧?对德勒兹“纹理/平滑空间”的纺织学解读》的报告。袁艳教授通过分析“平织”和“提花”两种编织技术,指出了条纹(纹理)空间与平滑空间的差异和相通性,并以此作为理论视角探讨了何为代码以及它们与空间的关系。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晨教授作主题为《社交媒体化的城市景观探索:基于步行实验方法的集体民族志》的报告。刘晨教授从城市景观和城市漫步的视角出发,围绕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问题介绍了其关于数字技术与城市关系所开展的“林克计划”项目情况,以及对于社交媒体化的城市景观的实践观察。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袁振杰教授作主题为《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报告。袁振杰教授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相关研究进展,结合其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实践展开媒介化视角的反思,呼吁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需要平衡供需两端,处理好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12月14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敏教授作主题为《数字平台介入的乡村转型研究:贵州省“村BA”的案例》的报告。王敏教授以“村BA”带动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为例,讨论了数字平台通过大型文化事件介入乡村地方营造并促进乡村转型的过程机制,着重介绍了神经科学实验在其研究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黄琢玮副教授作主题为《新物质主义视角下数字媒介参与乡村产业转型研究》的报告。黄琢玮副教授以物质能动性作为理论视角,基于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讨论了社交媒介如何作用于网红乡村产业转型,探讨了其中多元异质行动者网络的演变以及“人—社交媒介—地方”互动机制的生成逻辑。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解佳副教授作主题为《从消费到生产?网红空间研究反思》的报告。解佳副教授通过多学科视角审视网红空间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需要从消费维度拓展至历史和生产维度,呼吁对网红空间“可见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关注空间生产、产业集聚、劳动意义与劳动者尊严等重要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董嘉博士作主题为《从石材到虚拟:建筑达意的建构与解构》的报告。董嘉博士从建筑美学的视角,通过介绍金字塔、“包裹凯旋门”、Long Island Duckling等经典建筑与艺术作品,以及数字技术在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分享了她对于建筑形式与内容传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刻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林明水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环境经济学院陈德宁教授分别担任了14日上午和下午两个专题报告环节的主持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骁鸣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刘丹萍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戴俊骋教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郭杰副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薛熙明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李劼副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毛子丹副教授分别担任与谈人。

 

三、特邀报告

 

12月15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周尚意教授作主题为《探索加强文化地图媒介作用的途径——以两个文化地图改进为例》的报告。周尚意教授采用“主体间性”概念作为切入点,以饮食文化地图和红色文化地图为例,探讨了文化地图这一“媒介”如何将制图者和读图者之间相互统一起来,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地图的表达效果。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刘晨教授担任与谈人,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骁鸣教授担任了15日上午特邀报告环节的主持人。

 

四、研究方法专场
 

15日上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邓凌霏助理教授作主题为《自然实验法:基于数字平台的“政策”冲击》的报告。邓凌霏博士以数字平台“政策”冲击对消费者用户生成内容的影响研究为例,系统地介绍了自然实验法的研究设计过程和实证分析步骤。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王骏川博士后作主题为《随行纪实(The go-along method):具身体验的质性探索工具》的报告。王骏川博士以“触摸”博物馆和音乐节情感体验两个研究为例,全面地介绍了随行纪实作为一种质性研究工具的方法论基础、优势、操作过程和可能的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陈金燕研究助理教授作主题为《游客轨迹追踪大数据方法》的报告。陈金燕博士围绕旅游者移动性的研究主题,详细地介绍了大数据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与方法优势。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黄琢玮副教授担任了15日上午研究方法专场环节的主持人。工作坊现场讨论氛围热烈、研讨内容非常深入。

 

五、闭幕式
 

闭幕式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黄琢玮副教授总结了此次工作坊取得的重要成果。她表示,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空间和地方的理解。黄琢玮副教授呼吁更多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们关注媒介地理学这一跨学科领域,共同推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涌现,并期待来年再次相聚。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黄琢玮副教授致闭幕词

 

参会者们在会中积极分享前沿成果、交流创新理念、探讨发展趋势,对会议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由衷的赞赏。他们纷纷表示,一系列富有深度的讨论和互动展现了媒介地理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感受到了媒介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无限潜力。此次工作坊不仅成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所呈现的学术资源和思考方向更是极大地激发了不同领域研究者们的创新灵感,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指引。参会者们期待未来能共同推动媒介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更加多元化、包容性的学术环境贡献力量。本次工作坊的顺利开展有效回应了数智空间与可持续地方发展的问题,有望进一步推动在媒介地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学科交融、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