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我系顺利举办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中文系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12-06

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顺利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设有1场大会主旨发言和52个平行论坛,共计486篇论文参加研讨,高校及科研单位学者与研究生、地方民俗专家与非遗传承人等530余名代表与会。

 

11月30日上午,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文堂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王琤等出席开幕式。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发来视频致辞。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主持开幕式。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在欢迎辞中表示,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100周年,在第二个新百年、新征程之际举办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是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一件大事。他指出,中山大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27年,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一批早期民俗学开创者成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这是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同时,他们还在中山大学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开创了民俗学讲习班,置办了风俗物品陈列室,开展西南民族调查,这些活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开始。1949年之后,谭达先教授承前启后,在中山大学开设民间文学课程。1978年以来,陈启新教授、叶春生教授率先在中山大学恢复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教学科研活动;叶春生教授开创的“岭南民俗学派”为中山大学再创辉煌,引领中山大学成为当代中国民俗学最重要的前沿学术阵地之一。近年来,中山大学在理论民俗学、区域民俗学、民俗资料学、民俗与当代社会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持续深耕,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服务,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进一步奠定了中山大学在民俗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谢湜强调,民俗学是一门带有跨学科性质和较强实践色彩的学问,相信中山大学民俗学者与学界同道们定能为推动民俗学学科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独到的智慧。

 

中山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王琤介绍了中文系建系100年来在学科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学是中文系的特色学科之一,更是我国民俗学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王琤表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广大民俗学者从文献与田野调查两条路径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中文系将继续支持民俗学扎根本土、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国内与国际,聚焦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来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高度肯定了绵延近百年的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活动为我国民俗学学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叶涛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缅怀叶春生教授(1939年10月—2023年11月)、刘锡诚先生(1935年2月—2024年8月)等过去一年中去世的知名民俗学者的纪念短片。1978年起,叶春生执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此后40年间,叶春生以岭南民俗为治学安身立命之本,成为广东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领导者和先行者之一,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岭南学派”。刘锡诚是我国民间文化事业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中国民间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主持了大会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中国民俗学网技术负责人、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刚,湘潭大学教授漆凌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祝鹏程,分别作了题为“民间文学和相邻学科关系的几点思考”“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科史意义(1949—1966)”“概念史视域下的中国民间文学”的报告,从学术概念、研究对象与材料、研究方法创新、学术共同体、学科史与学科界限等角度,探讨了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方向。

 

开幕式主会场中文堂105讲学厅

 

11月30日下午与12月1日,52个分会场专题研讨分别在中文堂、小红楼、冼为坚堂举行,内容广泛涉及民俗学、民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非遗保护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民俗学所关注的日常生活文化和群体认同方式也因社会转型、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而变得日益多元,“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与会代表们认真践行文化使命,围绕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民俗学会与中文系的共同指导下,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从今年3月开始筹办,中文系有20多名学生志愿者参加了年会筹办与会务工作,向学界奉献了一届组织有序、服务周到、令人难忘的高水平年会。中国民俗学学会相关负责人、各地专家学者们纷纷对中文系会务小组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与赞扬。本次年会还得到了新华社、中国网、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