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贸区港研究智库联盟会议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9日,中国自贸区港研究智库联盟会议在广州南沙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重点智库)主办,汇聚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自贸区港建设的挑战与机遇,为推动中国自贸区港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次会议由中国自贸区港研究智库联盟秘书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欣向副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创始单位成员,包括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教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陆菁教授;广西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蒋诗琪讲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教授、董淳锷教授;以及新加入的单位成员,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常文磊研究员;云南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崔庆波教授;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李少林研究员。会议围绕智库联盟的未来发展方向、区域协同与数字化研究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自贸区港建设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专家致辞与观点分享
中国自贸区港研究智库联盟主席、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总结了联盟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他指出,联盟在政策研究、制度推广及跨区域经验交流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推动制度创新和实践转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议,未来联盟应强化片区调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通过探索区域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的政策化应用。
史欣向副教授分享了智库联盟在指数评估中的实践经验与作用,提出未来应扩大联盟专家的参与,提高评估过程的权威性、科学性、多元性。他建议联盟可以联合申请和承担更多国家级课题,并在重点片区开展更深入的联合调研,为推动自贸区港制度创新指数的应用奠定基础。
尹晨教授以复旦大学的研究与实践为例,建议完善自贸试验区十佳案例的评审机制,吸引更多地方政府和业界参与,进一步提升评审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他进而提出拓展自贸区周边产品及服务的构想,并分享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和苏州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经验,助力联盟提升研究与实践应用价值。
陆菁教授强调数字贸易作为未来自贸区港研究的新方向,建议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自贸区港。同时,通过蓝皮书编写设立区域专题,由成员单位认领研究内容。她还提议制度创新案例库提供市场化与数字化服务,将其作为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举措。
蒋诗琪讲师介绍了广西自贸试验区在跨境贸易与区域协作中的实践探索。她表示,广西大学研究院将继续积极参与联盟合作,为推进地方政策实践与区域协作创新贡献力量。
李胜兰教授指出,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智库联盟需加大对前瞻性课题的投入,同时注重研究内容与国际贸易动态的衔接,以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董淳锷教授提出,结合线上与线下会议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联盟成员间的沟通效率,建议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联盟的研究方式,进一步提升研究效率和协作成效。
常文磊研究员以海南自贸港的研究为例,分析了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关键挑战与机遇。他也分享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基础与优势,并提议联盟在海南自贸港的相关研究中深化合作。
崔庆波教授提出,数据资源共享与案例库建设是提升年轻学者研究积极性的关键。他建议通过市场化的数据共享机制,为智库研究注入更多实用性与前瞻性内容。
李少林研究员介绍了东北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在制度集成创新和政策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他希望通过联盟平台,学习先进地区经验,为东北自贸试验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未来展望
会议一致认为,智库联盟将在未来继续整合成员单位的研究优势,围绕制度创新、数字贸易和区域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研究。联盟计划通过发布蓝皮书、构建案例库及举办高层次学术活动,为自贸区港建设提供权威的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此外,联盟将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业界的联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实践。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自贸区港研究智库联盟在政策研究和学术探索中的引领地位,也为未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联盟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中国自贸区港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高水平开放提供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