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 2024年度高层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

发布人:杨红彬

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年度高层论坛”在中山大学南校园中文堂召开。会议围绕“汉藏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汉藏语言学史研究互鉴”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13位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另有近百位师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了本次论坛。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邵明园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范常喜教授首先致辞,他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各位学者对中山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科建设的支持。专委会主任、江苏师范大学江荻教授和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黄成龙研究员做了会前讲话,对本次高层论坛召开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会议围绕汉藏语研究的专题,进行了11场高水平主题报告。

 

江荻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郭承禹博士做了题为“跨方言单字调感知实验的启示:声调起源的新观点”的报告,梳理了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有关声调起源的研究,并通过一项不同方言群体的心理行为感知实验提出声调的“社会群体约定性”观点,在一个全新层次上回答了何为声调的本质问题,对深化声调的类型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成龙研究员的报告题为“羌语支的创立及其学术影响”,梳理了孙宏开先生创立羌语支的背景和学术影响,对羌语支语言的分布和研究进行了阐释和总结。报告彰显了中国学者在汉藏语研究中的理论创建和学术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李大勤教授做了“喜马拉雅东段语言调查与边境语言能力建设”的报告,详细展示了研究团队对喜马拉雅东段语言所做的本体及社会语言学调查,包括语言种类、地理分布、使用人口、语言活力、研究现状等诸多方面,特别提出需重视此地语言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尤其加强语言资源库建设,助力语言学研究和国防安全。该报告体现了边境语言研究的本体和实践价值,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黄树先教授报告题为“比较同源词义略论”,他指出比较词义是类型学视野下的跨语言词义研究,比较词义可以运用到汉藏语比较中。他进而以汉藏语核心词为切入口,认为来自原始母语的同源词,在各个亲属语言里,词义可能发生变化,原本意思相同的同源词,语义变得不一样。本文讨论的问题,对汉藏语比较和单语内部同源词考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王双成教授做了“藏语和阿尔泰语在甘青语言接触中的贡献”的报告。报告认为“名-无定”语序及示证范畴是藏语对甘青语言区域的两大贡献,而主宾格系统及诸多动词黏着形态则源自阿尔泰语。报告深化了学界对甘青语言区域不同语言贡献的认识,有助于对该区域接触机制和特征扩散的探讨。

 

广西大学覃凤余教授做了“黎语‘指一量名’结构的来源”的报告。报告指出海南黎语的“一量名指”或“指一量名”形式,与壮侗语通常的“量名指”结构不同。这是因为黎语的“一”来源于量词的单用,且恰好占据数词正常语序的位置,再添加指示词后便构成了相应的独特结构。报告展示了中国境内语言丰富和复杂的接触图景,有助于理论建设的提高。

 

中山大学林华勇教授的报告题为“两广地区汉语方言中的‘方式’助词”,从两广粤方言、客家话方式助词出发,探讨了接触引发的语法化机制,认为可分为复制语法化和融合式语法化,后者重视与汉语(复制语)的句法语义特点相吻合。报告还认为,据两广方言及壮语,广州话的“咗”可能跟方式助词的来源有关。该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东南部语言接触事实,对语言接触理论有所补益。

 

中山大学龙海平教授的报告题为“语言演变中的认同和妥协共存”。他基于语言是交际产物的认识,讨论了两类语言演变过程:第一类是认同交际中的面子同意策略所导致的从赞同标记到让步连词的语法化过程,第二类是语言演变中的妥协共存过程。报告对这两类演变过程的讨论,深化了对话语语法和语言循环性的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龙国贻副研究员做了题为“浅论机助田野调查方法”的报告。她详细罗列了中国语言学界机助田野调查软件的发展历程,及在中国语言田野调查中的实践应用,特别强调新时代机助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同时对今后的机助系统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该报告强调机助软件的工具价值,对语言学者的田调工作有重要启发价值。

 

湖南科技大学李康澄教授做了题为“汉语方言与汉语史中的‘抑是’”的报告。报告指出汉语方言中“抑是”有选择连词、假设连词和疑问语气词三种功能,三种功能在不同方言表现不均衡;而汉语史中的“抑是”只有选择连词功能,该功能词汇化倾向在宋代已经出现。这是普方古互证研究又一卓有成效的例示。

 

中山大学邵明园教授和所指导硕士生燕飞伊铭做了题为“五屯话条件副动词语缀=la的形态句法特征”的报告。报告基于对五屯话表条件义语缀=la的形态句法和语义的分析,反思了传统关于状语从句的认识,认为=la乃亚洲式副动词语缀。这对研究甘青语言区域的语言接触及副动词形态句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是汉藏语的故乡,境内近80种汉藏语系语言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大力开展汉藏语系研究,开展汉藏语系不同语言间的对话,是中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二级分会,是研究汉藏语言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学术平台。本次高层论坛展现了学界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主动作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引领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