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中法人文学科的交流与互鉴”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12-03

11月26日,由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哲学系、历史学系共同主办的“中法人文学科的交流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端木美教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王恒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周立红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教授、方向红教授、朱刚教授等专家出席。本次研讨会由朱刚教授主持。

 

参会嘉宾合影

 

会议上半场以历史研讨为主,端木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20年精诚合作:回顾与展望——记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历程”。报告从合作起源、合作机构、合作形式、合作特点与合作成果五个方面介绍了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主办机构包括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巴黎之家基金会、巴黎第一大学。研讨班创办20多年来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合作形式,成立中法双边委员会、中法双边组织委员会共同商定每次议题。研讨班主题既包括大革命史、法国政治生活等传统议题,也包括欧洲古代史、欧洲一体化、全球史研究等新兴议题。研讨班坚持多元化、多领域、跨学科的办学模式,邀请各国、各领域专家150余人次共同研讨,学员超过1000余人次,除了举办多场学术会议,还出版多部中法学术论文集。

 

周立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法国人文学科的合作和科研:理念、实践及其对中国学界的借鉴意义”。报告梳理了“人文科学”概念的出现及内涵,阐释了集体研究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意义。报告讲述了作为一种国家科研政策的集体研究在法国发展的背景和历程,介绍了年鉴学派几代史家对历史领域集体研究的推动,展示了20世纪法国人文学科的集体调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如《法国大革命批判词典》《记忆之场》《法兰西世界史》等。报告指出,集体研究是践行人文学科宏伟理念的重要尝试,但也受到学术内在发展规律、时代背景和署名权等问题的限制。

 

在上半场讨论环节,厦门大学助理教授黄肖昱回忆自己在中法历史文化研讨班的学习经历和研讨班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会嘉宾就研讨班的主题与经费问题、“人的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别,福柯在法国历史学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集体研究和个人研究之间实现平衡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下半场以哲学研讨为主,主讲嘉宾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梅谦立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法国马克思看基督宗教的价值:试论伽罗蒂的《从诅咒到对话: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向大公会议说话》”。报告通过梳理法国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的历史背景,以同时具有法国共产党员身份和宗教信仰背景的伽罗蒂(Roger Garaudy)为线索,展示了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基督宗教之间在20世纪60年代间彼此相互促进的交流和影响。

 

王恒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虚无主义与无神论:作为残缺宗教意识——基于宗教现象学的分析”。报告借由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界定,探讨了现代性视角下的虚无主义和无神论。通过梳理宗教现象学的发展脉络,报告指出相对于“迷之自信”的无神论,宗教现象学因其“直观”的特性而构成了一种导引。在报告的结尾处,王恒教授分析了列维纳斯重建“超越-形而上学”的尝试,表明列维纳斯如何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所揭示的先于统觉的统一性的启示而构建西方哲学新的根基或新的形而上学的努力。

 

方向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德语现象学的法语翻译及其对现象学汉译的启示”。报告以德里达、列维纳斯、马里翁等法国现象学家对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翻译为例,展现了法国现象学家在将德语现象学引入法国过程中如何化解翻译难题,并指出现象学汉译应当遵守“翻译即释—义”这一原则和“义理优先、兼顾其它”及“如无必要,切勿增加新词”两条准则。方向红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翻译不是单纯在词语上对应,更要在义理上贯通。而最终,找到不同语言的可对应关系,才是翻译的理想。

 

在下半场讨论环节,与会嘉宾针对主讲人报告中涉及到的兴趣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提出讨论话题,参会专家就讨论内容积极交换了彼此的意见,进行了充分交流。本次研讨会丰富了与会人员对中法人文学科的多维度认识和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