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自省精神和公共价值”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八届专题研讨会圆满举行
2024年10月26日-27日,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的 “文学教育、自省精神和公共价值”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八届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会议。

10月26日上午,会议首先举行开幕式。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首先致辞,他表示,今年是中大百年校庆及外语学科百年,本次会议是中大外语学科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非常感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的信任和支持。接着,他介绍了中山大学的百年底蕴和办学成就,梳理了中大外语学科百年来的名师大家和文脉传承。最后,他代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全体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大家深入交流思想、激发思考讨论、拓宽研究视野,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随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会长、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申富英教授致辞,她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欢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感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本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她指出,在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日行月异的今天,文科学者固然需要向外探索、重新思考文科教育,也更加需要向内反省、审视自身的脉络与传承、潜力与局限,这也是本次会议主题“文学教育、自省精神与公共价值”的由来。作为中国学者,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语境,让英语文学教育真正发挥其潜能与功用。结合中山大学的校训精神及孙中山先生“要立志做大事”的名言,她指出,这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英语文学的功用和价值落在实处。她期待这次专题会能成为一次研究具体问题、探讨如何做实事的会议,期待学者同学们畅所欲言,碰撞出璀璨的智慧火花,推动中国英语文学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解决时代交给我们的学术课题方面有所作为。
上午的主旨发言第一场分别由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作主旨发言,北京大学纳海长聘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代显梅教授进行评议。王守仁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外国文学的公共价值》,他认为外国文学研究要挖掘作品所具有的公共效用,新时代开展外国文学研究要重视外国文学的公共价值,重建文学研究与公众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陆建德教授的发言题目为《D. H. 劳伦斯关于教育问题的探索》,他分析了劳伦斯对人的关心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关心,强调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下重新研究和传承劳伦斯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曹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文学与大学——以利维斯为例》,她以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家和教育家F. R. 利维斯为例,探讨了大学何以成为寄托和践行文化和教育理想的一方阵地,文学及其批评何以成为一个思想的学科,一个培养心智、传承文化、甄别价值、审视文明的学科。代显梅教授对三场发言进行评议,与会人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上午主旨发言第二场分别由北京大学苏薇星副教授、中山大学戴凡教授作主旨发言,北京师范大学章燕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进行评议。苏薇星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忘我与惧怕:<游隼>中的诗人之猎》,她分析了英国作家J. A. Baker极富盛名的作品《游隼》一书的语言风格,指出此书在展示作者克服或超越自我的同时,又体现了作者不断在追寻、展现和塑造自我,启发我们思考“自省”这一活动。戴凡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创意写作与文学鉴赏的相辅相成》,她通过大量举例创意写作课程中的学生作品,分析了创作者在作品中对视角、对话、人物塑造、修辞等技巧的使用,指出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创作过程提升了学习者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是文学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陆建德教授对两场发言进行评议,与会人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开幕式从文学教育谈到生态保护,体现了文学的公共价值。
10月26日下午,会议举行分论坛。围绕“文学与审美教育”“文学中的自省书写”“文学与公共价值”“英语文学与现代中国” “英语文学经典重新阐释”“当代英语文学”“文学批评的风格研究”“英语创意写作实践与研究”“广东海上丝路与中英文化交流”及“拜伦逝世200周年纪念专题”10个主题,与会人员分十四组展开了热烈和深入的讨论交流。分论坛结束后,进入总结汇报环节,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总结汇报本小组讨论情况。总结汇报环节分别由东北师范大学冯伟教授、中山大学肖明文教授主持。
10月26日晚上,会议组织了以“从阅读到写作”为主题的青年文学沙龙,由北京大学李宛霖老师、南京大学孙红卫老师、北京大学武伟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小凡老师、中山大学周星月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肖一之老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徐曦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冬青老师作为分享嘉宾。50余位专家学者和同学围绕阅读、写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等话题,展开了轻松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分享和探讨文学专业更加开放、多元、有趣的学习方式,在场师生切身体会到文学研究的活力。

10月27日上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国文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英语系姜清远老师开启了闭幕式的议程。上午的主旨发言共分为三场展开。第一场由北京大学高峰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乔修峰教授作主旨发言,北京理工大学徐嘉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高文平副教授进行评议。高峰枫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诺斯洛普·弗莱与圣经批评》,他指出弗莱对圣经的“文学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而是带有强烈“经学”倾向、回归传统观念的圣经解读,必须放在现代圣经学术史的框架之中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乔修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风景与人:从罗斯金对两幅<碎石工>的评价谈起》,他通过分析罗斯金对两幅关于碎石工油画的不同评价,指出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在这一时期发生的美学思想转变,即更加看重风景与人的关系、强调风景和风景画所具有的伦理和情感教育作用。高文平副教授对两场发言进行评议,与会人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主旨发言第二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赵国新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旭春教授作主旨发言,深圳大学李小均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进行评议。赵国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经典的回声:再论“文化与社会”的传统》,他分析了雷蒙·威廉斯的经典之作《文化与社会》中的“文化与社会”传统,探讨了其对马丁·威纳的文化史名著的隐蔽影响、对佩里·安德森的史学研究的刺激作用及对知识分子观念史的补充功效、对英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评价有失偏颇等问题。张旭春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悬挂”的<隐士>——华兹华斯<隐士>残篇问题初探》,他探讨了华兹华斯在《隐士》大教堂建筑前期准备过程中的“我思”焦虑,认为作家的“我思”是不稳定的,作家的意识总是处于陆机所说的“患”的状态之中,这也是《隐士》的残篇性原因之一。张剑教授对两场发言进行评议,与会人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主旨发言第三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腊宝教授、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作主旨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高奋教授进行评议。王腊宝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蒂姆·温顿<土乐>中的新现实主义》,他以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蒂姆·温顿的新现实主义力作《土乐》为例,探究了新现实主义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为《土乐》在融合传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现实主义的超越,但也暴露了“反田园”现实主义小说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和问题。李保杰教授的发言题目为《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书写中的华工及其接受机制》,他认为美国西部中的华工多呈现为刻板化的类型人物,这些作品的接受体现出政治宣传在刻板化华工形象中的巨大推力,揭示文学生产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勾连。高奋教授对两场发言进行评议,与会人员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最后,中山大学肖明文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致闭幕辞。张剑教授首先感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对于本次会议的辛勤付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热情好客让大家深感宾至如归。张剑教授指出,在外语专业面临挑战与危机的背景下,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具有特别的意义。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对真善美和高尚品位的追求,它还能透过心灵心智的养成、思想的培育来改变世界,使生活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改变心灵来改变世界。他高度评价了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主旨发言,让本次会议有宽度、有高度、有深度,也使得学者之间的交流充满了乐趣和收获。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几乎涵盖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当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最后,张剑教授表示,经过两天的会议,大家不仅得到了学术上的滋养,也对中大美丽的校园、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祝福中山大学百年华诞,祝福百年外语赓续传统、再创辉煌。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八届专题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