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情感生活”第五届东亚现象学网络年度会议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日至3日,第五届东亚现象学网络年度会议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顺利举行。此次会议以“现象学与情感生活”为主题,共汇聚了23名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不同地区的学者,围绕现象学前沿研究和多元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期间,17位学者就各自领域研究进行了主题学术报告,在每一场报告之后,与会者就报告内容积极讨论,反响热烈。
此次会议的圆满举办,不仅为东亚现象学青年学者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舞台,促进了区域间学者的思想交汇与观点碰撞,更加标志着东亚现象学网络年度会议的成功重启,为未来进一步加强东亚地区区域内现象学学术交流与协作铺设道路。

11月2日上午8时30分,23位来自东亚各地的学者齐聚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海琴6号楼A542室,一同为第五届东亚现象学网络年度会议拉开帷幕。
会议开幕,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罗志达教授首先致辞,作为主办方代表对到场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罗教授指出,目前“东亚现象学网络”不仅成为东亚地区青年学者重要的交流平台,事实上也成为了区域内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之后,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致辞,欢迎各位学者在中山大学世纪华诞之际相聚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希望学者们在优美的海滨校园,享受这趟学术之旅。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梁家荣教授进而回顾了东亚现象学网络成立的动机和历史,他与田口茂教授在一次私下会谈中认为需要为青年研究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且通力合作促成了东亚现象学网络在上海同济大学的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启了这一国际性组织的历史;这也让我们感受到青年现象学研究者共同推动研究和交流的热情。
主题研讨(11月2日)
上午9点,第一场分会正式开始。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吴俊业教授担任本场会议主持人,分别为会场介绍两位发言人:北海道大学田口茂教授(Shigeru Taguchi)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梁家荣教授(Ka-wing Leung)。两位发言人分别围绕胡塞尔“原自我”概念和胡塞尔表征主义概念展开研究报告。
Taguchi教授首先作题为“Husserl’s Concept of ‘Ur-Ich’ and its Implications”的报告。田口茂教授在其著名的博士论文《胡塞尔的原自我问题》(Das Problem des ‘Ur-Ich’ bei Edmund Husserl (Phaenomenologica 178; 2006))发表之后,重新结合胡塞尔后期重要文本,进一步讨论了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原自我”(Ur-Ich)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胡塞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与先验自我等经典概念进行辨析,认为“原自我”一方面构成了自我个体性,另一方面也构成了交互主体性的前提。
田口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参会者的热情讨论,大家纷纷就“原自我”的本体论性质(它到底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还是一个知识论概念)、“原自我”与主体性概念之间的差别,以及田口教授报告中所涉及到个体性(individuality)和普遍性(universality)在构成“原自我”的关系等问题上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梁家荣教授的报告以“Husserl and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为题,聚焦于胡塞尔对于表征主义的复杂立场。尽管许多学者将胡塞尔与现代学者杰瑞·福多等人的表征主义立场进行比较,教授仍认为胡塞尔可能会反对表征主义的强弱两种形式,但“表征”仍在其意识理论中具有重要性,同时他的观点又不同于当代的反表征主义立场。
梁教授报告之后,与会学者进一步就“表征”(representation)在胡塞尔哲学中的不同表述、胡塞尔与不同表征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的蔡文菁教授担任本场会议主持人,分别介绍本场两位发言人:中山大学郑辟瑞教授和早稻田大学長坂真澄教授(Masumi Nagasaka)。两位发言人分别以胡塞尔在认知现象学争论中的立场,以及越南现象学家陈德草(Tran Duc Thao)对康德和胡塞尔的见解作为报告主题。
郑辟瑞教授的报告以“Husserl and the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debate”为题,辨析了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主要观点与认知现象学争论中的各种立场,认为其核心思想在于肯定思想的非感性现象性以及将意向性作为本质。介于认知现象学争论的重点在于有意识的思想是否具有独特的非感性现象性,这一思想使胡塞尔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趋于平衡,并持有最小立场,即承认非感性现象性,但质疑其实用性。
長坂真澄教授作了题为“Kant and Husserl according to Tran Duc Thao”的报告。从陈德草对康德和胡塞尔的研究入手,教授系统梳理了他对于康德哲学和现象学比较研究的具体脉络,例如实践性、主体性以及感性知性之间的认知关系等等,以及陈德草对二者的重要评述,并指出陈德草的这一系列工作可以被视为之后保罗·利科分析的基础。
在讨论环节,学者们就胡塞尔的感官与非感性现象性、康德的时空观与胡塞尔意向性中的时空之异同等方面展开提问和讨论,两篇报告得到了会场的一致认可。
下午14点,第三场由上海社科院钱立卿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分别介绍了本场会议的三位发言人:中山大学罗志达教授,冈山大学植村玄輝教授(Genki Uemura),以及台湾清华大学杨颖茜博士。三位报告人的学术兴趣都涉及到胡塞尔的情感意向性。
植村教授首先以“Husserl’s Essentialist Reformation of Brentano’s Axiology”为题开始报告,主要澄清了胡塞尔对于布伦塔诺核心伦理原则的保留与增添。他指出,胡塞尔试图系统化并修订布伦塔诺的思想,而关键区别在于胡塞尔批判布伦塔诺对主观规范的关注,认为其忽视了这些规范的形式先验性,并且在其核心伦理原则中引入本质法则。
植村教授首先以“Husserl’s Essentialist Reformation of Brentano’s Axiology”为题开始报告,主要澄清了胡塞尔对于布伦塔诺核心伦理原则的保留与增添。他指出,胡塞尔试图系统化并修订布伦塔诺的思想,而关键区别在于胡塞尔批判布伦塔诺对主观规范的关注,认为其忽视了这些规范的形式先验性,并且在其核心伦理原则中引入本质法则。
最后,杨颖茜博士以“Affectivity and Normativity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为题,聚焦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规范性概念与情感的关系。意向性表现为成功或失败,展现出一种规范性。理想的实现与体验的具身性也通过规范的视角加以理解。报告识别出了情感中的四个规范性作用,并以胡塞尔的科学观为背景依次进行阐述。
三次报告附有的讨论环节同样热烈,在场学者均对三位报告人的研究工作表示一致认可和肯定。
下午16时30分,第四场由中山大学叶斌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庆熙大学教授Woosok Choi和东京大学桑山裕喜子博士(Yukiko Kuwayama)进行报告。
Woosok Choi教授的报告题为“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through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将问题聚焦于现代抑郁症诊断和治疗中的重重困难,由此探究胡塞尔的超越现象学在抑郁症治疗实践方面的启示,提出了将悬置、本质研究和还原等现象学工作方法纳入现代抑郁症的诊断和临床实践中,并以此展开可行性分析和相关研究。
桑山裕喜子博士的报告“Implications of Hermann Schmitz’ Phenomenology of Emotions as Atmospheres”则围绕赫尔曼·施密茨的生平和现象学研究展开,特别聚焦于他在情感方面的研究,包括“气氛”概念以及创新性理论框架的现实价值。
在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对于两份报告皆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纷纷从各个角度就细节处进行了提问。
主题研讨(11月3日)
11月3日,会议进入第二日,与会学者热情不减,于上午9时准时聚于海琴六号A542室,开始当天第一场,总共第五场分会。
第五场分会由北海道大学田口茂教授(Shigeru Taguchi)担任主持人,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吴俊业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蔡文菁教授进行报告。
吴俊业教授的报告题为“A Phenomenological Critique of Sartre’s Analysis of Love”,以萨特对于他者、凝视的相关理论为背景,系统阐述《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对于爱这一现象的分析。教授首先肯定了萨特超越传统二元论的部分,接着提出萨特对于某些维度的忽视之处,借此,教授提出了对于爱的完整结构的补充和思考。
蔡文菁教授以“The Structure of Self-attestation”为题进行报告,先探讨了利科对于自我的诠释学方法,强调自我的特殊性和难以定义,由此入手解决自我证明的途径。良知作为自我证明的一种基本形式,得到了利科、海德格尔等人的青睐,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讨论环节依旧热情不减,与会人员纷纷讨论两位报告的中涉及到的文本和解释路线的问题,例如讨论萨特关于爱情的其他重要文本,以及利科关于自我确证问题中涉及到从知识论到伦理学或本体论的转变。
第六场分会的主持人是香港中文大学梁家荣教授,报告人分别是成均馆大学Min Seol教授和济州国立大学Suh-Hyun Park教授。
Min Seol教授的报告题为“Kant, Heidegger and the Problem of Transcendence”,报告主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对于康德的创造性解读。教授首先反驳了“误读”的批评,再以海德格尔后期将超越问题纳入哲学体系的标志性文本为据,将海德格尔和康德的超越哲学模式进行了辨析,并突出两者间的关系。
Suh-Hyun Park教授的“On the Being as the unifying One in Heidegger’s Later Philosophy”报告则聚焦于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存在的统一性”这一概念,从文本中的多处阐述,比如对于赫拉克利特的解读、对于诗的本质和塞尚画作中存在的动态发生学,教授系统梳理了“存在的统一性”之内涵。
下午14点,第7场由中山大学钟汉川教授主持,两位报告人分别是浙江大学李忠伟长聘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黄笛副教授。
李忠伟副教授作了题为“Imaginative variation, understanding, and novel knowledge”的报告,内容旨在证实想象变更能够把捉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并且能够产生新的知识这一胡塞尔的经典命题。通过模型建立和逻辑推演,李教授推翻了想象变更只能澄清已有模糊认知的判断,并证实了想象变更可以导致真正的洞见。
黄笛副教授的报告题为“Husserl on active temporalization”,他探讨了胡塞尔关于时间意识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突出强调了主动时间化和被动时间化之中自我的张力,并认为智力活动应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时间化方式,从而加深对于自我与时间关系的理解。
在两次讨论环节中,与会者纷纷对李忠伟教授分析式的思路以及黄笛教授举出的主动时间化案例表示了浓厚兴趣,讨论持续很长时间。在本场报告之后,会务组准备了一份特殊的茶歇:由于当天刚好是田口茂教授的57岁生日,罗志达教授为此特地在会场准备了一次简约温馨的生日庆祝,共同祝贺田口教授生日快乐。
最后一场报告由韩国济州国立大学教授Suh-Hyun Park担任主持人,最后两位报告人分别是日本高知大学佐野泰之教授(Yasuyuki Sano)和台湾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崔俊浩。
Sano教授的报告题为“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围绕现象学描述是否仅属于现象学家的领域这一核心问题,结合梅洛-庞蒂关于现象学语言的见解,指出了现象学拥有众多“非哲学”的重要灵感来源,并应追求更高的包容性这一方向。
Chuo Ho Chui的压轴报告以“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as a Hermeneutic Method”为题,关注了现象学的悬置作为一种诠释学“方法”,在理解人文学科真理时的角色。他提出,悬置应被视为一种与解释者生活深度交织的实践,通过这种实践,解释者能够对真理现象的自我认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诠释活动的本质。
讨论阶段,与会者积极为两篇报告提出了建议,交流了文本分析的工作思路。
闭幕式
最后一场分会结束,罗志达教授为会议闭幕致辞,总结了十七场精彩的高水平国际化学术报告,并真挚感谢在场学者的支持与贡献。接着,下一届会议主办方代表冈山大学教授植村玄輝致辞,邀请在场学者莅临下一届东亚现象学网络年度会议,期待各位于明年十一月在漫山红遍的冈山再次相聚。闭幕式最后,全场最为年长的教授Taguchi向与会学者表示了感谢,并展望东亚学界更加紧密相连的未来,为本届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至此,第五届东亚现象学年度会议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