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的田野上——《家乡田野》新书发布会暨作者分享交流会顺利召开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发布人:杨红彬

行将立冬,花城送爽;世纪华诞,新著共庆。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也是每一位中大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家乡田野”系列活动自2018年始,历时七年共14个主题,全校60余院系4000多学子参与,用脚步丈量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广袤农村,形成调研报告共计530万余字。恰逢中山大学世纪华诞,哲学系建系百年,“家乡田野”活动发起人吴重庆教授精选86篇调研报告共计110万字,形成《家乡田野》三卷本并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献礼世纪中大。

 

2024年11月3日上午9:30,“在家乡的田野上——《家乡田野》新书发布暨作者分享交流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讲学厅顺利举行。

 

“家乡田野”调研报告第一期至第十四期

 

开幕式

 

本次活动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王丽霞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中山大学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主任、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天琪,副社长、总编辑徐诗荣,中山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哲学系梁庆寅教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哲学系徐俊忠教授分别致辞。

 

张伟主任在致辞中谈到,《家乡田野》系列图书的出版让他感到非常激动,在时代向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家乡田野”系列活动是“逆向”而行但富有情怀的活动,这刚好契合哲学系“经典”与“社会”场域下的创新型哲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理念。感谢中山大学出版社对哲学系系列著作出版的支持,哲学系92级系友王娟设立的“中山大学树人哲学发展基金”的支持,也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支持吴重庆教授主持的“家乡田野”系列活动的继续开展。

 

王天琪社长结合自己最近出版校史材料的感受中谈到,“家乡田野”系列活动的报告出版就是中大开启新的百年历史中关于教学育人的珍贵材料,其中的“家国情怀”契合中山大学的育人理念,其活动规模面向全校又体现了组织单位的眼界和胸怀。

 

徐诗荣总编辑认为,《家乡田野》的出版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哲学系百年系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乡田野”系列活动体现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示范效应。该系列丛书在出版市场中可谓是“相关图书极少,类似图书没有”,是新知识和新文化的重要积累。

 

梁庆寅教授在致辞中用“两好、三育人”对《家乡田野》的出版以及系列活动给予了肯定。“家乡田野”是“项目好、活动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通过到田野中调查体现“实践育人”;活动前期让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培训,报告撰写又是一种“科研育人”;校友会资助,团委、出版社、学生处、教务处进行教育改革试点尝试,体现出各部门育人形成合力,提供好的制度、支持,是一种“管理育人”。

 

徐俊忠教授致辞认为,知识、学问不能仅仅做在阐释经典中,那是一种“人尸学问”。伟大的思想家都是通过社会调查产生的,正如马克思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及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文集》。认识社会本身,就需要走进家乡,到工矿、基层、社会各阶层中去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回答社会中的问题本身才能真正打破学科藩篱,这样的学术与育人模式才是有生命力的。他呼吁教育教学应该借鉴吴重庆教授的教育实践,替代“从书本到书本”的错误理念。

 

新书介绍与嘉宾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家乡田野》新书介绍,并通过一则短片回顾“家乡田野”系列活动从第一期到第十四期的漫长坚持。

 

会场播放“家乡田野”系列活动回顾短片

 

吴重庆教授介绍团队为什么要做“家乡田野”系列活动。在时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梁庆寅教授以及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哲学系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于2018年初启动中山大学学生“家乡田野”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引导中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时间,返回农村老家,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和研究方法,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进而更加正确地认识中国社会。他援引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潘晓之问”与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林耀华的思考,提到教育不应该让学生越走越窄化和个体化。“家乡田野”就是致力于推动学生重新嵌入社会关系,“与家乡接上头,与村里攀上亲”。有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感叹“终于让我找到了家乡”,这就是“家乡田野”活动的价值所在。

 

在嘉宾致辞环节,中山大学团委副书记周晶,中山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原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莉婧,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林朝君以及哲学系周春健教授分别致辞。

 

周晶副书记用“哲学系的传承”“师生对活动的热爱”“吴重庆教授的坚持”并结合校团委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组织特色,肯定了“家乡田野”活动具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非凡意义,高度赞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坚持与传承。中山大学校团委作为青年人的组织,愿意给予以“家乡田野”为代表的育人活动更大的支持。

 

王莉婧常务副部长谈到用三个“难得”肯定了“家乡田野”——“有情怀的难得,做实事的难得,坚持下来的更难得”,对为《家乡田野》的诞生付出心血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诚挚敬意。学子们参与家乡田野也许只是一个兴趣、一次冲动,但偶然的努力,变成一个个铅字,对学子今后的人生意义非凡。

 

林朝君副书记特别从中国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出发,认为“家乡田野”是呼应时代要求,回应社会问题的重要活动,并预祝活动能够更好的发展。

 

周春健教授对“家乡田野”活动的继续坚持表示了热烈鼓励和支持,并建议每期活动可以请书法家题字。

 

作者分享

 

作者分享环节由陈琼芝副书记主持,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法学院以及外国语学院的在读学子及毕业生与会发言。报告主题分别为《家乡情到乡村行之四重转变》《局内人与局外人:理解家乡的两重视角》《家乡水库边的回忆与感悟》《返乡的人》《回到家乡的田野上》《以“家乡田野”为桥》《换个角度看家乡》《新媒体发展中与家乡的再相逢》《回老家,回到鄱阳湖边的家》。在分享交流中,有学生谈到自己通过“家乡田野”调研如何拾起原本陌生的家乡方言,在与自己不曾联系的亲戚朋友的交流中,认识了不一样的家乡;有学生参加多期“家乡田野”调查,已经把假期回乡调研作为一种习惯,对于自己的家乡越来越熟悉;大家都分享了在调查中发生的记忆深刻的家乡故事,如有同学的报告在获奖发布后还得到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肯定,对推动家乡地方公共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陈琼芝副书记对各位同学、校友在“家乡田野”活动中的收获感到高兴,也十分感动于同学们在活动中与家乡产生的情感联结,欢迎今后大家继续参与到“家乡田野”的活动项目之中,愿每位学子都能继续走在家乡的田野上。

 

参与作者感受

 

通过参与“家乡田野”的调查活动,我运用局内人与局外人两重视角,深入探索了家乡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状况。此次调查不仅加深了我对家乡的了解,还促使我深刻反思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施坚雅市场理论的实践意义,为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供了更为明确和深入的指引。

——《“回乡”与“在乡”:当代熟人社会里的乡村集市》作者,哲学系2018级博士生龚礼茹

 

在百年校庆暨新书发布会上,我回顾了自己参与“家乡田野”调研的经历,特别是对共成水库的研究。通过向老一辈工程组织者和建造者的访谈,我了解了水库建设背后的历史故事。这项调研不仅加深了我对家乡的理解,还促成了与县政府的合作,推广这一历史故事。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意识到传承历史与精神的重要性,并为今天能到中大校园分享感到荣幸。

——《一代人肩挑背扛出来的世代水库——基于广东省云浮市共成水库建设与利用的调查报告》作者,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晓彤

 

我很荣幸能作为《家乡田野》其中一位作者参加今天的新书发布会。自2022年开始,我连续参加了三次家乡田野,在考察和访谈中我学会以新的视角看我的家乡揭阳,并从熟悉的点滴中听见故事、发现问题、探索未来。调研中,我常感慨农村工作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正如我采访农村工作者时他们说:“干这行最急不得,要长期耕耘”,又如我与两位从乡村小学走出来的老师会谈时,在他们眼中看到的热枕与关切。我会想,倘若自己的记录能勘测未被看见的图景,能听到未能发出的声音,并在力所能及时为家乡做些什么,或许就是我真正成为“返乡的人”的时刻了。

——《乡村小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广东省揭阳市德南小学的往来之间》作者,中国语言文学系2020级本科生陈婉


我一共参加了四期:村小、乡村快递、乡村青年婚姻、乡村养老。非常感谢“家乡田野”提供契机,让我回到家乡、进一步熟悉和认识家乡,并在田野调查提升自己、反观自身。我初中就离开村里,在县里上学,本科时去了东北,离乡土越来越远,对家乡越来越陌生,是“家乡田野”将我的家乡和我重新连接起来,让我回到家乡,坐下来听长辈们说村里的发展,并用文字去记录下内心真切的感受、村里的人们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村中发展的印记。

——《四代人的武丰(谭兆)小学》《大山里的老人们—武丰村养老调查》作者、哲学系2021级硕士生谢芳


初涉家乡田野项目,我曾感到迷茫,但凭借乡村小学主题的调研作为起点,我不仅收获了奖项,更渐渐燃起了对此的热情。我投身于多个调研主题,深入探索家乡的变迁。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家乡的了解,也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展望未来,我希望能更敏锐地捕捉选题,并怀揣家国情怀。我衷心祝愿“家乡田野”项目能够激发更多人的返乡热情,照亮他们探寻根源的道路。

——《盘卧在地方社会上的发达物流网络——东莞市长安镇厦岗村与物流行业》《“讲到底都是缘分”:华南乡村青年的新婚姻故事》作者、哲学系2021级博士生麦蕴妍

 

虽然家乡离的不远,但是一直以来家乡对于我而言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从2022年到2024年,“家乡田野”活动贯穿了我大半个本科生涯,在调研过程中通过每期不同的主题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更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人和事,包括家乡的教育事业、快递行业等,也见证了家乡一些新业态的发展,获益良多。

——《乡村快递站的留与变之困——基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调研》《“父母之命”对乡村青年婚姻的多面影响——基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的调研》作者、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阮浩谦


“家乡田野”系列调研项目之于我,正是重新维系我和家乡情感链接的重要道路。正是因为参与了调研,或多或少已经远离家乡的我才有机会重新认真的审视家乡的一切,与其建立情感的纽带。回到家乡,体悟家乡,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从家乡里来,回家乡中去”,与家乡产生共鸣,从肉体和精神层面回到家乡的怀抱,进一步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时代拂新风 抖音惠大洋——以福建省莆田市大洋乡为例谈乡村抖音》作者、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李佳荷


我是第一次参加“家乡田野”活动,参加之前曾拜读过家乡田野的文章,阅读时为大家所记录的家乡所惊叹,萌生出自己对家乡的好奇。我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好奇,我参加了家乡田野,记录下家乡的老年人如何养老,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奶奶重复的一句话,“只要能动,就不会麻烦子女”。他们不希望成为子女的负担,在村里种地种菜养鸡的养老生活,还能拿点米和菜给子女吃,他们自己劳动自己收获,心里很舒坦,在他们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年龄,在村里的养老生活算得上是舒坦的。而这,是我以往没有意识到的视角,即他们对自己养老生活是如何看待的。

——《老人与土地》作者、哲学系2023级博士生陶丽娟


对家乡的调研让我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家乡,直面家乡的最新情况。作为中西部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我的家乡境况折射出当下中国乡村的普遍性境遇,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困境。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乡村问题,是发展之问、时代之问,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对家乡的调研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参考。

——《困境如何破局:探访家乡儿童的暑假生活》《变与不变:多维视域里的乡村小卖部》作者、历史学系2017级硕士生邓海


我似乎一直未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我的家乡,它的山川、溪流和文化在我心中只是随着时间积累的熟悉情感,有时会让我忽略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独特风土人情。非常感谢“家乡田野”项目,它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家乡的风采和魅力。

——《乡村儿童的暑假生活》作者、海洋科学2018级本科生张延


非常感谢“家乡田野”调研活动,通过特定的主题和调研对象,让我得以从一个小切口,窥见乡村的大面貌。尤其对于像我一样很早就离开乡村的“城二代”而言,重访家乡的调研深刻地改变了我对乡村的既有认知,它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而在时代的洪流中悄然蜕变,而我也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乡村是文明之根,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踏上这样一段“寻根之旅”.

——《故事里的乡村儿童生活变迁史》作者、博雅学院2018级本科生陈洪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