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智能媒体与公共传播”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10-23

 2024年10月19日,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三届“智能媒体与公共传播”学术论坛在新闻传播学院大楼顺利举行。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武汇岳教授主持,院长钟智锦教授致开幕辞。

 

主旨演讲

 

在接下来的主旨演讲环节,七位学者专家围绕“理论与实践的互融”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智能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研究议题、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天津大学的陆小华教授在题为《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的国际传播:认知与对策》的演讲中指出,国际传播的根本任务一是从战略层面上塑造态势、引导趋势、放大优势,二是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的立场,三是实施战略传播,促进在文明深处对话交流。陆小华教授强调,研究人工智能媒体和公众传播,都需要战略意识和思维。

 

北京科技大学的覃京燕教授在题为《交互式叙事语言与数实生态文明》的演讲中提出,语言交流方式因视觉和空间计算演变,城市空间在网络体系下重塑,而礼仪则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影响下形成了新的宇宙观。覃京燕教授指出,这些变化影响了我们的叙事语言和时空概念,重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机共生的社会契约。

 

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洪忠教授在题为《提示词工程:人与大模型交互的技术中介关系思考》的演讲中指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最大的进步是掌握了语言,具备多轮对话的能力,机器文明将由此开始。张洪忠教授强调,因为算法的概率性特征,大语言模型在对话中仍存在“人工智能幻觉”,要消除这种“幻觉”,就要进行“提示词工程”。

 

复旦大学卢暾教授在题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智协同传播治理》的演讲中介绍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智协同传播,强调了人与人工智能在传播过程中的协作。卢暾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播方式经历了从专业媒体到用户生成内容,再到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作混合内容这三个阶段,这一转变给内容生产、传播模式、效用调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南京大学的刘于思教授在题为《共赢还是背离?当数字新闻业遭遇 ChatGPT》的演讲中指出,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学界对新闻业未来角色的讨论,技术变革被视为新闻业危机的来源,但同时新闻业也利用技术来解决这些危机。刘于思教授强调,作为对策,应当对ChatGPT技术的影响进行系统性评估,区分技术的具体影响和新闻业的具体环节。

 

深圳大学的虞鑫教授在题为《社会模拟与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演讲中指出社会模拟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不仅是一种技术或工具,更是一种高纬度的认识社会和生产社会知识的方法。虞鑫教授指出,社会模拟通过抽象复杂的社会现实,构建模型,并结合真实数据和理论演绎,帮助我们理解行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理论发展的边界。

 

中山大学的邓理峰教授在题为《数字公共传播的学术传承与革新》的演讲中指出,公共传播的核心使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这一使命不随技术演进和社会变革而改变。邓理峰教授强调,公共传播要求超越个体利益,考虑更广泛的群体利益,而传播的公共性需要人为努力来维系,它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社会活动、制度和组织行为的结果。

 

学术研讨会
 

当天下午,论坛围绕“平台内容与治理”“准社会关系与交往”“人工智能与社交机器人”和“认知与计算”四大主题设置了四场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2所高校的56名学者在各个分论坛做了精彩的发言和充分的讨论。分论坛于下午6点结束,为整个学术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全体参会嘉宾合影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继续秉持“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学科定位,在公共传播这一包容性极强的研究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