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面向新时代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编者按:弦歌不辍,学术蔚然。202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为庆祝学校百年华诞,“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如约而至。自6月8日起,来自文理医工各学科的名师大家,邀您共赴思想盛宴。人文社会科学处官方公众号将为您呈现中大人文社科系列学术活动。这不仅是学术的庆典,更是精神的传承。敬请期待!

为庆祝学校百年华诞,“面向新时代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学术会议于2024年10月25至26日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成功举办,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之一。

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住房城乡建设部乡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会议汇聚了全国200余名专家学者,分享在乡村规划、治理与建设方面的创新经验,共同探讨乡村建设的前沿理论与实践路径。
会议开幕式于10月25日上午9时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举行。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戴晴以及广东省高教厅原厅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学强教授分别致开幕辞。本次主会场由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郇教授主持。
邰忠智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与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致辞中,他强调高校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耕乡村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入乡村基层调研,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让他们成为乡村规划建设的主体,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戴晴副会长首先对本次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与中山大学合作已久,携手编制多个具有影响力的规划项目,共同推进“共同缔造”理念深入城乡社区。她指出,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持续推出创新性的规划手段和治理模式,才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许学强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山大学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共建了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提出倡导“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政府、社会和村民需协同合作,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从改善居民日常生活环境的小事着手,共同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大会报告
在大会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Cities》期刊主编赵鹏军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志刚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系主任、《Habitat International》期刊主编许智文教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战略发展首席顾问张虹鸥研究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分院郭志伟总规划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李郇教授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赵鹏军教授的报告以“城市系统计算的方法与应用”为题。他介绍了团队打造的城市系统计算平台CitySPS,通过城市模拟技术实现物理、信息和社会空间的交互,融合城市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实现城市系统的精确计量、精准预测和精细模拟。他还介绍了该模型在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中的实践应用。
李志刚教授的报告以“共同缔造:湖北实践与思考”为主题。他从“统筹”(湖北省流域规划空间治理)—“重组” (武汉都市圈到武汉新城的转型)—“吸纳”(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三个层面阐述了湖北省空间治理的规划实践及创新。他强调,统筹是规划的核心,参与是空间治理的内生动力,参与能够增强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凝聚力。
许智文教授以“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户行为响应与土地利用变化”为题作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低效利用等问题,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从制度环境—行为响应—土地演化三个维度,分析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协同效应,探讨农户宅基地利用行为演化及效应,揭示宅基地利用演化的逻辑内涵。
张虹鸥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岭南水乡保护与规划建设:佛山紫南村实践”。报告首先从三角洲平原形成发育过程揭示了岭南水乡在珠江三角洲的分布区域和自然演替规律,指出岭南水乡聚落是珠江三角洲复杂人地系统相互耦合的结果。以紫南村水上游览共同缔造为例,详细介绍了其风貌特征、文化内核、战略规划、产品策划、景观设计和实施效果,展示了如何以水为脉络推动村庄的生态、文化和产业发展。
郭志伟总规划师的题目是“村庄内生动力提升规划路径探索”。他明确了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和定位,强调了村庄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讲解多个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增强村庄的内生动力。他还讨论了城乡融合的新理念,主张城市与乡村应相互支持,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互补,以促进双方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李郇教授的报告以“规划结合治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主题。他提出构建完整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要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为切入点,以构建党建引领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引导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和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有机结合。随后,通过分享沈阳市牡丹社区,以及凤庆县红塘村、塘房村等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融入完整社区建设中。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得到了国内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除主会场之外,会议还设有三个平行分会场,涵盖了“城乡社区与治理”、“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与“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区域发展的规划对接”三大主题。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城乡融合、数字化转型、村庄内生动力提升等前沿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乡村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与创新思路。
“城乡社区与治理”分会场由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秘书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陈婷婷副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七位学者分享报告。
“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分会场由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传统村落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王劲副教授主持,四位学者分享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区域发展的规划对接”分会场由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梁育填教授主持,六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汇报交流。
总结:经过两天深入的学术研讨,“面向新时代的乡村规划建设——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学术会议圆满落幕。本次学术交流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共同推动了新时代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与生态资源的价值与意义,为中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