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学与丝路宗教文明”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年9月21日至9月22日,“敦煌吐鲁番学与丝路宗教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马丁堂召开。本次会议由我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剑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画院、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等二十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包括研究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宗教与艺术、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叙利亚语景教文献的国际知名学者。会议收到论文三十余篇。

9月21日上午,研讨会举行了开幕式。开幕仪式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陈险峰主持,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刘屹教授分别致辞。余成普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此次会议是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相信此次会议中外学者一定能够深入交流,共同推动敦煌吐鲁番学与丝路宗教文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表示相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中山大学的敦煌吐鲁番学与丝路宗教文明研究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刘屹教授回溯了中山大学的几位前辈学者与我国敦煌吐鲁番学建立的深厚因缘,指出在广州举办敦煌学会议,不仅是对岭南地区敦煌学前辈大师的致敬,也非常切合敦煌学所具有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的特质。呼吁当代学者要以开放交流的目光对待敦煌学,不应仅仅把“敦煌学在中国”作为终极目标,而应继续以国际学术的标准衡量自己,将敦煌学重新推向世界。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合影留念。之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会长荣新江教授和剑桥大学的艾丽卡·亨特(Erica Hunter)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敦煌吐鲁番写本书籍的东西往来》和《中国唐代景教的多面向》(Faces of Jingjiao in T’ang China)的主题报告,从而揭开了学术研讨的序幕。
主题报告之后开始分会场讨论,本次会议设置了两个分会场,围绕“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外来宗教研究”、“丝路宗教的传播、交流与互动研究”及“丝路宗教遗迹遗物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同时也涉及其他一些与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交流有关的议题。
从提交会议的论文看,参会学者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本次会议有意放宽了学者发言和讨论的时间,还配备了同声翻译,显示了主办方的良苦用心。从实际效果看,的确达到了深入交流的目的。
这次会议是对敦煌吐鲁番学与丝路宗教文明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次分享与交流,不少成果有基于敦煌吐鲁番学所具备的国际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具有国际视野与通贯意识,对今后的丝路宗教文明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会议闭幕式由我院姚崇新教授作大会总结,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自勇教授致闭幕辞。
姚崇新教授就学术研讨会的内容与方法论展开总结,指出本次会议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对参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表示肯定,并给予年轻学者方法论的提示、建议与期盼。
游自勇教授高度肯定了中山大学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赞扬本次会议主题兼容并蓄、中外文明交流的特性,并代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及与会学者向中山大学表示敬意,向姚崇新教授及其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谢意。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次在广州举办的敦煌学专题学术会议,在致敬岭南先贤前辈的同时,也是对新一代岭南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的凝聚。我们期待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的学术拼图上,广州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