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公共传播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研讨会圆满落幕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07-30

2024年7月24至25日,第二届公共传播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研讨会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由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群部宣传处,以及中山大学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联合承办。

 

本次研讨会聚焦于公共传播领域,旨在深化案例教学与研究的融合与发展。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公共传播案例教学的前沿议题与研究动态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共同为提升公共传播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理峰教授主持了今年会议的开幕式。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兼公共关系专委会荣誉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陈先红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案例教学和研究是公共关系与公共传播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功,呼吁学界同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方法。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在致辞中着重阐述了案例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钟智锦教授指出,大数据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强大的分析能力,在当今时代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与潜力。作为小数据方法,案例研究也有其独到之处。大数据擅长从宏观层面揭示总体趋势与规律,而案例研究则以其深入剖析的能力见长,能够穿透宏观至中观,乃至微观的各个层面,展现多重因素对具体社会现象的复杂影响。

 

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委会理事长,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晓程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无论是从总结梳理公共关系业界的典型经验来看,还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的本土公共关系理论来看,亦或是站在国际学术交流的角度充分展示中国本土的创新案例来看,加强公共关系案例研究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25日上午:大会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李艳红教授以《如何走出个案:案例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为题发言,强调了案例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关键角色及其潜力。李艳红教授指出,个案研究虽始于具体案例,却旨在提炼具有普适性的知识。她基于社会科学的经典研究案例,将案例研究归纳为描述性、阐释性和解释性三种类型,并据此提出了三条“走出个案”的路径:回应个案的代表性问题,挖掘个案的理论典型性,以及展开多案例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以此推进学术知识的积累与发展。

 

北京大学许静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目标的项目式案例教学法》的演讲。许静教授重点探讨了基于目标的项目式案例教学法,阐释了项目式学习与问题导向学习的区别,并详细介绍了将这一教学法应用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许教授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指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杰出人才。


复旦大学朱春阳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数字社会的共识构建新路径》。朱春阳教授聚焦于数字社会背景下新闻业的变革,探讨了去中心化趋势为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新闻业需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加快从“三闻(新闻、旧闻、不闻)”到“四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转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公信力。他也呼吁新闻从业者要勇于创新,积极应对数字时代的变化。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黄玉波教授发表了题为《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案例叙事策略》的演讲。黄教授指出,在新时代要讲好红军长征故事,应该通过诗歌朗诵、家书故事、情景表演和舞蹈等形式生动演绎红军精神,并将历史记忆与当代情境巧妙融合,增加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25日下午: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专题研讨

 

25日下午的“案例教学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专题研讨”,分别由北京大学许静教授和中国计量大学蒋楠教授主持。

 

在上半场关于案例教学方法的深入研讨中,兰州大学刘晓程教授以《循环案例行动教学法:新闻传播课程案例与实践教学的革新路径》为题,详尽回顾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实践教学领域的探索历程。他特别以专硕《新闻实务》课程中成功实施的《看庄浪》实践教学项目为例,深刻阐述了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刘晓程教授指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更能在案例的参考、生成及后续总结的全过程中深度参与业务实践,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与提升。

 

浙江大学吴红雨教授在以《专业学位教学案例的运用与效果》为题的演讲中,首先剖析了新闻与传播专硕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与挑战。随后,她精选了三个亲自开发的教学案例,深入讲解了案例的开发过程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第一个案例围绕城市电台,旨在提升学生的媒体品牌策划能力;第二、三个案例则聚焦于杭州的数字政务服务实践,探讨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如何融合,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字化时代政务传播的精髓。


中国计量大学蒋楠教授在《精彩案例:课堂大餐中的灵魂调料》的演讲中以一节生动的课堂教学为例,指出课堂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以学生为核心,精选具有典型性与时效性的案例作为理论的鲜活注脚,讲解时力求精炼,避免冗长,确保案例成为点睛之笔。


暨南大学吴来安教授在以《AI赋能下的案例教学与实践探索》为题的发言中,强调在案例教学及研究当中,除了要关注如何选择案例、分析案例、使用案例,还应注重案例学习及传播的有效性,即案例教学应达到入心入脑的学习效果与传播效果。她结合暨南大学广告学专业“思政化、数智化、实训化、国际化”的四化育人特色,详细介绍了该专业如何通过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从案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筛选者、生产者乃至创意引领者。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均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倾听者和陪伴者,学生亦从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筛选者、内容生产者与把关者、关系构建与问题思考的主导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佩副教授在《地方非遗数字化传播:项目式学习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佩副教授在《地方非遗数字化传播:项目式学习在信息可视化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的演讲中介绍了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主题的PPL项目式学习的三个案例——西关文化《卢家大屋》VR设计作品、《粤剧文化博览》、与澎湃新闻合作的非遗数据可视化栏目,讲解了项目式学习在公共传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在下半场的案例研究方法探讨中,华东师范大学陈虹教授(博士生张文青代为发言)在《跨模态沟通:国际危机传播案例教学的方法更新与实践路径》中分享了近期关于国际危机事件中社交机器人的案例分析研究,特别强调了国际危机传播案例教学的方法更新与实践路径。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邓理峰教授在《公共传播研究中的案例比较研究方法》中对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回应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常见误解。邓理峰教授详细讲解了案例比较分析方法,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应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开展案例属性及其取值的比较,从而提高案例比较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他指出,案例比较研究并不仅限于在多案例分析中发现共性和规律,即便是针对单个案例的深入研究,其本质也蕴含着比较分析的精髓。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鹏翔助理教授介绍了其当前推进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外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探究》项目,特别聚焦于案例研究中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方法。他选取傣族泼水节在海外媒体的用户评论作为分析起点,阐述了如何结合定性分析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范式,并进一步探索了将相关理论框架应用于主题模型的技术路径,旨在揭示大规模线上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与潜在价值。

 


 

除了案例教学与研究的专题研讨之外,与会嘉宾还在会议所在地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走访参观,开展了涉核科普与科学传播前沿探索案例的专题研讨。2024年7月24日下午,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与会嘉宾参观了大亚湾核电站基地的材料码头和核电科技馆。在核电科技馆,大家深入了解了我国核电建设的演进历程以及最新的技术应用。

 


24日下午,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公众沟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小坚先生的主持下,与会人员围绕“涉核科普与科学传播前沿探索案例专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基地顾健先生报告了大亚湾核电站在清洁能源、低碳绿色发展、责任透明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成果。中广核集团阳江核电基地蔡鹏飞先生指出,阳江基地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创新性地融合了“文旅+研学”的模式,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公众参观和研学活动,增进了公众对核电的了解。随后,与会专家围绕着涉核科普与公共沟通等话题,和中广核同仁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