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科青年学者分享会第1期圆满举行 | 聚焦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科学
2024年6月30日,“大社科青年学者分享会:菁菁之园”第1期于广州市越秀区皋园1号楼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社会科学学部主办,社会科学学部主任肖滨教授、副主任高定国教授、办公室主任曹旭东教授、业界校友及来自社会科学学部、信息学部的青年学者共同参与交流。
本次分享会主题为“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科学”,场地由校友提供。皋园1号楼始建于1932年,在这个承载着岁月痕迹与文明智慧的历史文化建筑里,青年学者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围绕数字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相互分享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径,以及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学术创新与社会进步。
分享会由曹旭东教授主持。肖滨教授首先致辞,阐述了“大社科青年学者分享会:菁菁之园”举办的初衷与愿景。学部在到院系走访交流的过程中,较多青年学者提出跨学科交流及跨院系合作的迫切需求。因此,学部本学期精心策划了大社科跨学科交流系列活动,其中大社科青年学者分享会通过搭建轻松愉悦的交流平台,邀请业界精英参与对话,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思想碰撞,为社会科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

随后,来自不同院系的青年学者先后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心得、未来展望及研究合作需求等,高定国教授以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学者们的发言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精彩点评。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黄冬娅教授介绍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与经济领域的两大重要变迁。一是平台经济的兴起,不仅重塑了经济格局,更对政治权力架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平台企业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政府决策、政策执行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二是在数字化的变革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两者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推动了政治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新闻传播学院武汇岳教授回顾了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历史,从最初的简单交互到如今的高度智能化,人机交互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人类认知、行为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与重塑。在探讨人机交互的计算机模拟时,武教授表示,尽管当前的技术在感知处理器和运动处理器的模拟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认知处理器的模拟上仍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当涉及经验认知和情感认知等高级认知功能时,计算机的表现远远不及人类。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功能涉及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经验,还因为它们与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因此,武教授呼吁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人机交互的研究,特别是在认知处理器及其相关领域的探索上。
信息管理学院张靖教授用一张图的方式分享了其学术规划。基于个人和团队在图书馆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以及古籍保护学科理论体系三个领域的学术积累,未来5-10年的研究也将在对应的三个方向上深化和拓展。第一个方向是以图书馆权利为底层逻辑的公共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以公民文化权利为底层逻辑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渐代替“文化事业”,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全新框架,公共图书馆从信息管理机构回归文化教育机构、从注重单馆建设转向注重体系建设、从机构角色进化为平台角色,原有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亟待在公共文化服务框架下,从图书馆权利底层逻辑出发,完成公共图书馆理论的时代更新和中国创新。第二个方向是构建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儿童公共阅读体系研究。儿童公共阅读体系是“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用更为聚焦的方式探索乡村和基层这一体系建设普遍困境的有效破解路径从而丰富中国特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儿童阅读的价值证明这一学术难题进行整体性、参与式和持续性的实证研究。第三个方向是文化遗产气味景观的信息揭示与数字营造研究。打造文化遗产的感官交互体验是数智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的重要路径,嗅觉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感官维度,这项以气味信息资源及其管理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将同步国际前沿。张靖教授谈到希望能结合时代问题做一些有想象力的研究,从而实现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使命和承诺。
国际关系学院庞琴教授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研究,认为中美冲突已成为影响我国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国际矛盾,而精准预测中美冲突中“第三方”国家的选边立场并进行有效干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庞教授提出,这一问题需要融合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地理学等学科视角,为预测未来趋势开辟更为精确的路径。
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涂炯教授从医学和健康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在重塑医疗生态系统方面的广泛影响与深远意义。她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医疗领域的多个关键环节,如检验读片、预问诊、医患关系优化以及远程患者管理等,这些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准确性,还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但这一变革过程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与挑战,如患者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伦理问题等。为此,涂教授希望能够通过医学、社会学、法律、伦理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携手合作,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潜在风险及挑战,并探索出既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又能满足患者需求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系丁晓伟教授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阐述了自己三方面的研究。一是聚焦认知计算领域,通过创新计算模型、前沿类脑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研究社会学习与决策机制,比如探索在社会学习中如何汲取正面榜样的力量,并揭示负面行为的本质与成因。二是紧密围绕国家学生教育战略,深入探索记忆系统的内在运作机制,通过类脑计算技术的助力,致力构建一套关于人类记忆使用与工作原理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中记忆策略的优化、学习障碍的识别与干预提供理论基础。三是深耕儿童发展研究,通过广泛收集儿童发展数据,系统分析他们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与内在规律,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实证依据。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珍教授分享了近期发表的三项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多维度影响展开的研究成果。一是聚焦于脑机接口的具身性,提出在虚拟世界日益交融的今天,个体在数字空间中的“分身”现象,需以实体身体作为基石,为理解人机融合的新时代哲学提供一个新视角。二是反思传统的行为理论与法律框架,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如何撼动行为主体与法律主体的界定边界,随着技术的跃进,行为哲学及法律体系中的行为界定标准正面临迫切的更新需求,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变迁。三是深入挖掘脑机接口技术引发的主体性与责任困境,在脑机接口技术使意念控制成为可能的新情境下,用户面临着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当行为通过意念间接完成时,其主体性与责任归属何在?这一研究不仅触及了技术伦理的核心,也引发了关于人类自我认知与责任感的深刻反思。
法学院陈颀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关注的三大研究领域。一是立法实践与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探索如何科学设定评估指标,并借助量化手段精准评估法制成效,以推动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二是面对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入研究如何在技术革新与安全保障之间构建平衡机制,为新兴科技领域的立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三是关注立法的合宪性审查工作,阐述了合宪性审查的展开路径与策略,旨在确保每一项立法活动都能严格遵循宪法精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与尊严。
体育部屈萍副教授介绍了新型正念运动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将心理学正念概念深度融合于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或形式)之中,如太极拳、抗阻训练(健身)等,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在显著提升学生及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方面卓有成效。另外,屈教授团队也正积极尝试将正念元素融入高强度间歇阻力训练(HIIRT)或同期训练之中,并与医学领域合作,针对超重肥胖等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专项研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训练跟踪实验,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展现了新型正念运动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展望未来,屈教授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宽合作边界,与更多学科领域携手共进,共同挖掘正念运动在教育、健康乃至更广泛社会层面的应用价值,为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智慧与力量。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曹兆龙副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研究资源及研究优势,深入浅出地带大家探索了自己深耕的研究领域——“如何实现光子的抓取与感知”这一前沿科学问题,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严谨的逻辑解释了这一技术在社会应用推广方面的广阔前景。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朱嘉麒博士后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一是致力于构建面向国家战略规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科技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精准衡量科技创新对区域乃至国家发展的贡献度,同时深度剖析城市活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数据支撑与策略建议。二是关注网络舆情分析的新维度——“声誉”管理,通过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情感分析技术,精准捕捉社会舆论动态,评估各类主体的声誉状况,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有效的舆情应对策略与品牌管理建议。三是在社会科学学术评价领域探索范式理论与方法论的革新,建议将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社科研究进行融合。
紧接着,业界校友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介绍了在芯片技术前沿、新能源电池革新及机器人产业兴起等风口浪尖上,如何敏锐捕捉机遇、实现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的运营,从企业家视角对当前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了独到剖析,为在座者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见与社会实践启示。
最后,与会者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与潜在合作契机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一时代背景,大家一致认同,唯有不断创新思维模式、精进研究方法,并加强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方能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迈向新高度。
与会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相互认识、思想碰撞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热情与创新精神。大家满怀期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活动举办,共同携手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