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第四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深圳前海举办
编者按:弦歌不辍,学术蔚然。2024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为庆祝学校百年华诞,“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如约而至。自6月8日起,来自文理医工各学科的名师大家,邀您共赴思想盛宴。人文社会科学处官方公众号将为您呈现中大人文社科系列学术活动。这不仅是学术的庆典,更是精神的传承。敬请期待!
7月2日-3日,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之第四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深圳前海举办。本届会议主题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办,香港教育大学应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来学院、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澳门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协办。
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副主席摩西·盖茨、东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元桥一之等国内外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袁旭阳主持。
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在致辞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功能定位不断拓展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突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效果更加显著,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本次会议作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学术科研育人系列的三大高端智库论坛活动之一,为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献上一场学术盛宴。
会议协办单位代表、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在致辞中指出,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这种方式有助于凝聚国内外学术力量参与研究。最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同的合作平台推出,软联通和硬联通也在不断深化,但府际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大湾区府际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议题。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圳)揭牌仪式。
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主持,来自国内外的8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全球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副主席摩西·盖茨在其报告“气候变化时代的大都市发展:挑战与前进之路”中,分享了纽约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住房需求与区域规划影响的经验,包括计算未来的住房需求、建立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衡量体系、探讨区域规划方式、建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等措施。
东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元桥一之在其报告中探讨了日本大学与高科技初创企业之间的地理临近性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他指出大学不仅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源泉,而且还能为高科技初创企业培养和提供高技能劳动力。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的报告,指出实现内地城市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体化,与港澳两地实现有效对接,同时加强港澳政府层面的联系合作,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路径。
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周文港在报告中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思路,香港要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高端及紧缺型人才供应队伍,努力打造本地创科产业及新型工业对接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搭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投融资平台和碳交易平台等。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及数据科学学院讲座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香港金融科技发展与大湾区科技人才流动” 的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面临新冠疫情、地缘政治、人口演变、供应链变化、人工智能兴起、教育与科技人才的增长和流动等机遇与挑战,近年大湾区虽然人才引进数量可观,但学科分布不平衡,财经社科人文人力匮乏,需要进一步增强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引进。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报告了“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应”的相关研究,指出未来大湾区各市要重视规划和政策、主导产业布局与分工、创新要素、交通物流体系、五外联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等方面的协同,实现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副教授江绍龙以“人类世的废物与价值: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回收挑战”为题,指出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固态废物的回收和处理方法,包括监督废物的国际流动、改善不同固态废物的处理方法、鼓励减少废物的产生、提升废物处理和回收的基础设施,同时培育废物回收利用文化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圳)高级研究员封小云教授对粤港澳大湾区新阶段发展提出了新思考,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率先建立创新型发展新格局,代表率先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湾区创新型发展新格局的关键在于营造开放、竞争、合作的制度与生态环境。
分论坛
7月2日下午举行了经济、社会、政法、传媒四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就湾区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经济分论坛
经济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李小瑛副院长主持。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房汉廷研究员对粤港澳大湾区从一体化到超级离岸中心的构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分享了全球人才竞争力评估研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基于长三角的研究,分享了如何更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相关内容。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高思芃针对深港协同推动无废湾区建设作了分享。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庄卓昊主任以穗港赛马产业为例,介绍了制度创新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许长青副教授通过研究我国研究生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了对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人才高地建设的讨论。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副教授张文闻分享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香港金融系统性风险研究。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经济政策研究所黄溢能助理所长通过博弈论分析,介绍了香港融入RCEP的战略途径。

社会分论坛
社会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黎熙元教授、院长助理郭宇菲副教授共同主持。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何泺生分享了生命、生命教育与大湾区未来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叶华副教授介绍了教育获得地与内地到香港移民的收入情况。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干一卿以在港内地高学历移民群体为例,分享了歧视、心理健康与群体集中度的缓冲作用的研究。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林家宏基于价值取向的移民,讨论了香港居民移民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的意向。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陈丹通过分析跨境儿童和本地儿童能力差异,介绍了语言作为向上流动工具的理论研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侯佳伟教授介绍了粤港澳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高级讲师何新发介绍了粤港澳人口死亡状况。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杨玲助理教授对粤港澳人口、资源与环境展开了讨论。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生毕晨、黄玲报告了粤港澳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情况。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婉卿助理教授基于城市青年弹性就业的调查,进行了数字经济的就业生成与“小生境”中产相关研究的分享。

政法分论坛
政法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旭东教授和林丹阳副教授共同主持。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伍俐斌教授报告了粤港澳大湾区民商事实体规则衔接的司法路径的相关研究。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课程主任谢耿亮助理教授从港澳居民的视角,分享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域法律适用情况。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柯达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法律治理问题。东莞理工学院讲师徐英对粤港澳大湾区家事法律制度相关研究进行了分享。澳门反洗钱师专业协会理事李丹对澳门反洗钱监管机制及运行现状进行了介绍。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桑栩对香港与内地个人信息的协同保护展开了讨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傅承哲副教授基于在港跨境发展的企业ESG,深入讨论了党建引领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赋能共同富裕的问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方木欢副教授介绍了粤港澳合作区复杂型治理的影响因素及推进机制。香港岭南大学杨燊助理教授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分享了香港经济不平等的相关研究。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肖棣文副教授通过聚焦横琴,探讨了深化“一国两制”澳门实践的新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副研究员梅阳分享了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朱嘉麒基于多元数据,对粤港澳科研合作趋势展开了讨论。

传媒分论坛
传媒分论坛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嘉仪共同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对AIGC时代传媒变局与实践探索展开了讨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叶韦明副教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社会变迁的相关研究。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张津广教授分享了自我超越情绪与“正能量”新闻的研究。阿联酋大学商学院申宁副教授以如何讲好企业故事为主题,介绍了中企出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嘉仪对身份认同对港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文化产业创业的影响展开了讨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传播学课程主任柳旭东副教授介绍了2024澳门新媒体与社会年度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分享了国际传播秩序的发展与重构相关内容。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长聘副教授张昕之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内容生产创意进行了讨论。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科研博士后丁太平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绿色低碳行为意识培育的文化心理基础。

圆桌论坛
7月3日上午,进入本次会议最后阶段,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圆桌论坛的形式,对“大湾区数字融合”展开深入研讨,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李小瑛副院长主持。香港太平绅士、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特约教授洪为民提出了跨境数据融合的新思考。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主席郑仲邦介绍了湾区港企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首席投资官夏春对大湾区数字经济大融合的发展与挑战展开了讨论。微信小程序境外业务负责人薛垲泳基于微信平台的实践与探索,分享了大湾区数字融合与双向奔赴的相关内容。专题分享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主题持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拟将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打造成为持续性的品牌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至今连续举办四年,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希望未来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推动湾区研究的全球学术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