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中山大学第二届涉外法治论坛召开
2024年6月22日,中山大学第二届涉外法治论坛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顺利开幕。本届论坛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学术科研育人系列活动之一,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经验与前瞻”,由中山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共同举办。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张鸣起副会长、全国港澳研究会邓中华会长等实务部门领导和来自内地、港澳高校的超过80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梅成达书记主持。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致欢迎辞,代表学校向来自学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次论坛深切响应党和国家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宏远战略,回顾涉外法治建设的辉煌历程,精心谋划法治完善的未来蓝图,致力于探寻涉外法治人才的培育之道,意义深远。
广东省法学会于敏副会长在致辞中充分阐述了广东省在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使命、作用和成果,指出广东省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次论坛的主题和议题涉及我国推进涉外法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对广东省法学会进一步推进涉外法治工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广东省司法厅梁震副书记介绍了广东省司法厅开展涉外法治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及新的举措,提出应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需求,强化涉外法治工作协同合力;打造一流涉外法律服务矩阵,释放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资源潜力;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法治合作,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沟通协作,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全国港澳研究会邓中华会长充分肯定了中山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的工作成果,并就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治建设提出相应的思路。邓会长指出,一国两制下港澳的成功实践丰富发展了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其所具有独特优势将助力我国涉外法治体系的完善。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积极有效应对来自域外的挑战,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法学会张鸣起副会长兼秘书长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布局的重大战略,是推动一国两制发展的新实践。应积极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法治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的主题设置正式探讨和回应这些问题,期待有丰硕的成果。
致辞环节后,大会为中山大学涉外法治论坛征文获奖者颁奖。

主题发言环节
开幕式之后,进入主题发言环节,该环节由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亮教授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袁旭阳书记联袂主持。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黄惠康围绕“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时代逻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做主题发言。黄惠康教授提出“涉外法治”从一个应运而生的崭新概念,到一体推进的宏伟实践,五年时间迈出了五大步。在“两局”交织、激烈碰撞的背景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成为推进高水平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应加强顶层设计,一体推进涉外法治工作,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开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定法治自信,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曾庆成教授围绕“高质量推进涉外法治人才的海大实践及以能力逻辑为导向的几点思考”做主题发言。曾庆成教授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高质量推进涉外法治人才的实践情况,指出海事大学充分明确其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培养涉外海洋海事人才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涉外海洋海事立法执法司法;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夯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提供能力展示平台,助力高素质法治人才全方位发展。
中山大学法学院黄瑶教授围绕“国际法治和涉外法治双视角下南海的重点国际法问题”做主题发言。黄瑶教授系统地梳理当前我国南海的形势和紧迫现状,提出当前情势下南海方面的若干重点国际法问题。在南海权益维护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方面,黄瑶教授指出,要进一步重视涉海洋的立法和修法工作,以国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联动思维处理涉外事务,加强国际法的研究和运用,加紧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中的海洋法人才。
香港大学法学院赵云教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做主题发言。赵云教授从仲裁机构化、仲裁专业化、仲裁科技化三个视角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路径,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仲裁体现了协同发展的良好趋势,仲裁机构合作密切,规则衔接较为完善,共同推进了大湾区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未来在仲裁服务市场机制的对接及平台构建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发展路径。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围绕“善用澳门优势参与国家涉外法治建议刍议”做主题发言,指出澳门在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相应的优势,应善用澳门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涉外法治建设,加强法律人才培养与交流、建设国际法治研究中心,深化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澳门应在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为国家在国际法治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中山大学法学院郭天武教授围绕“香港特区国安法例的实施与湾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的发展”做主题发言。郭天武教授系统地分析了香港国安法例和澳门国安法例的实施情况,充分厘清了港澳安全、湾区安全与国家安全间的关系,指出目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不断加剧大湾区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应健全港澳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机制,探索湾区维护国家安全的跨区域协同机制,建设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一体化的制度性开放体系。
22日下午,与会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合作与协同机制”与“国际一流湾区建设之法治保障”两个主题下的四个分论坛进行了深入论述与探讨。
01 分论坛一
“涉外法治与‘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分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杜承铭教授主持。张龑教授从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专属领域和新型领域四个方面介绍了多元社会法治的多元治理体系;邹平学教授指出我国涉外法治领域面临着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问题;朱孔武教授从澳门的实际社会治理出发为湾区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伍俐斌教授以外籍人员就业制度为依托为制度规范完善提供了思考;卢诗谣博士则通过澳门法治建设实践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面向。广东警官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李懿艺、广东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王华对本论坛讲者的发言做了点评。
02 分论坛二
“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与新质生产力”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曹旭东主持。李建星特聘教授从法院的受案范围、组织机构、交流合作、潜在障碍四个方面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涉外商事纠纷处理的法院组织;朱最新教授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央立法的必要性、中央立法的现状与问题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做了论述;梁玉霞教授通过大湾区跨境民商事法律实践提出了大湾区刑事司法机制破冰新思路;莫然副教授分析了《香港国安法》保释制度的适用现状,指出制度的特殊性并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保释风险评估事项进行了设计;严林雅助理教授从实践探索、诉讼模式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民商事诉讼规则衔接问题作出系统探讨,提出建立融合型诉讼是规则衔接的目标。中山大学法学院邓伟副教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叶一舟副教授对本论坛讲者的发言做了点评。
03 分论坛三
“海商法修改与粤港澳大湾区海事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郭萍主持。张文广主任对《海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六点意见;何丽新教授从海商法的现代价值、多元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塑造国际海事秩序的重要性;倪学伟主任就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纠纷中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的价值冲突等角度做了理论与实务探讨;王国华主任介绍了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的建设经验及其对大湾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启示;朱作贤教授介绍了《海商法》“海上保险合同章”修订最新进展。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二秀、中山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王崇对本论坛讲者的发言做了点评。
04 分论坛四
“高质量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路径与选择”分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袁泉主持。何其生教授针对美国对华出台管制变迁提出了摸清中国关键技术和专业资源、出台出口管制法配套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三点对策;刘笋教授则探讨了我国国际投资法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六个方法;欧福永教授对我国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强调我国国际商事仲裁法制建设需要做四个方面的改善;周燡法官指出我国存在司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依据不足、尺度不统一、创新不足的问题,提出继续完善现行立法,统一司法裁判规则的建议;朱雅妮副教授讲解了中国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操作性及其实现路径、粤港澳数据跨境流动的现状以及可改善之处等问题。中山大学法学院慕亚平、罗剑雯两位教授对本论坛讲者的发言做了点评。
05 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也于下午同期举行,由陈颀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刘佳辰针对反外国制裁法第十二条适用要件的情境进行了研讨,为我国反外国制裁法的具体适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汪伟针对美国数字货币产品管辖的法理分析及其阻断应对进行了研讨,为我国阻断美国数字货币产品管辖提供了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子怡针对可再生能源投资仲裁中的理性投资者标准展开了研讨,为帮助我国投资者在投资仲裁的过程中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邵丞玉针对我国涉外法治的正当性及其体系展开了论证,从法理学的角度为我国推进涉外法制工作建言献策;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毛政凯针对欧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提出基于欧盟航运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中国应对之策,为全球航运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梁丹妮老师也在约谈过程中,针对以上研究主题,为青年学者进一步思考提供了提示性的建议。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法学院刘瑛教授主持,并邀请卢诗谣、严林雅、王柳、刘思海、赫思瑶作为报告人向与会嘉宾介绍各分论坛的讨论情况。与会学者们深入探讨、积极建言,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深入的剖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涉外法治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