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06-05

2024年5月25-26日,第二届“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51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和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合办,共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和中山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学者参加。本次学术会议共有三组6场主题报告,其中5月25日有两组4场,5月26日有一组2场。

 

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郑辟瑞教授主持,郑教授首先向远道而来的与会学者们致予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他表示,第一届“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学术研讨会于两年前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届时恰逢匹兹堡学派奠基人塞拉斯的诞辰纪念日,承续着同样的理念,我们再次有幸迎来了匹兹堡学派和现象学的线下学术交流研讨会。接下来,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伟教授致辞。张伟教授对国内学界关于匹兹堡学派的研究日益增多和分析现象学的出现倍感欣喜,他对相关研究在沟通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上的学术意义表示高度赞扬,并寄望本次会议的召开能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及中山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带来支持与贡献。最后,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主任陈亚军教授深情致辞。他对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本次会议表示衷心感谢,并代表复旦大学杜威中心给予全力支持。陈教授回顾了他本人的思想转变以及与塞拉斯的学术渊源,评价了塞拉斯较强的学术辐射力,特别是其理论能够通向不同的学派展开对话且具有范式转换的效力,并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充分利用会上和会下交流时间,以此促进塞拉斯哲学与现象学的相关研究。

 

第一组报告

 

开幕式后进入报告环节,5月25日的第一组报告以“塞拉斯与哲学史”为主题,首场研讨会由中山大学的郑辟瑞教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南开大学的李国山教授,在题为《有没有一个“塞拉斯坦”?——以图像论为线索的考察》的报告中,他以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图像论以及塞拉斯对该理论的阐释、发展与运用为线索,论证了塞拉斯对事实本体论的分析与重回事物本体论的改造,向我们展示了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的紧密关联,以及塞拉斯在将维特根斯坦哲学融入后分析时代的美国哲学这一工作方面作出的贡献。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竹教授作了题为《“恰如其分”的自然主义:在科学与常识之间》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自然主义的“刻板印象”和“恰如其分”的自然主义展开讨论。他认为,在“刻板印象”中存在着科学形象对表显形象的单向的“拆穿”关系,而“刻板印象”的形成正是由于将“拆穿”策略运用于意识经验与自我问题。

 

第一组报告的第二场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竹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的孙宁副教授所作报告为《塞拉斯是实用主义者吗?》,报告针对塞拉斯与实用主义的关系,首先说明了实用主义进入塞拉斯思想的两个契机,其次梳理了以奥伦、罗蒂和奥谢为代表的三方意见,最终指出了我们或许能够根据整体的反思来消解塞拉斯和实用主义者在本体论层面的分歧。四川师范大学的王鹏老师在《现象学版本的所与神话可以被拯救吗?——塞拉斯对话胡塞尔》报告中认为,以奥谢为代表的塞拉斯主义者主张胡塞尔的“静态现象学”是“范畴所与”版本的“所与神话”,但实际上,意向行为和意向相关项的联结体并不是范畴,而是关乎认识或获得经验知识的方式,因而其真正地位是“元范畴所与”。基于此,胡塞尔现象学的所与神话因揭示了自我的绝对性和自明性而是积极的、良性的。

 

第二组报告

 

5月25日下午,第二组报告的主题是“塞拉斯哲学研究”,共有两场报告(第三、第四场)。

 

第三场报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罗志达教授主持,共有三位报告人。首先,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苏瑞副教授在题为《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规范》的报告中展示了集中体现塞拉斯关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辩证关系思想的核心文本(“MGEC”),以及分析比较了这篇文章所激发出的奥谢和罗特谢弗两种全然不同的解读方式。他认为,奥谢从“自然-规范”元原则(NP)中提取出来的先验认知原则(PR)实际上是实践逻辑中的构成要素,而塞拉斯的辩证法包含着认知的规范性要素和非规范性的科学描述的互动关系。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梁辰老师。他在题为《Two Orders and Two Images——塞拉斯哲学中的唯名论和唯心论》的报告中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看起来”(apparently)和“实际上”(really)的区别,同从对知觉及其对象的反思出发作出的现象与实在的区别,不是一个层次的区别。他从多个方面剖析了因混淆这两种区别而产生的歧义和谬误,揭示了塞拉斯哲学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两个秩序——the conceptual order and the real order——与两个图景并非平行对应关系。第三位报告人是山东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洪涛老师,他在题为《思的事情:彻底唯名论的行为分析法》的报告中借用奥斯汀对艾耶尔的批评来理解塞拉斯对感觉材料论的批评。他认为,塞拉斯借助了语言转向运动运用语言分析对经验活动过程做了语言现象学的解释,其中最有解释力的框架是行为主义。张洪涛老师以思想为线索指出塞拉斯的目的是给出一种基础存在论:常识的直接实在性,科学的彻底唯名论。

 

第四场报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黄敏教授主持,共有三位报告人。第一位报告人是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周靖教授,报告题目为《道德共同体究竟何以可能?——一种塞拉斯的解》。他在报告中借助塞拉斯的思想资源来辩护这样的立场:“我们”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单位,从而“应当”直接构成了初始的规范起点。周靖教授认为,塞拉斯并未犯循环论证的错误,因为塞拉斯并不承认存在着一个有效的、外在于道德体系的基石。接着,同济大学哲学系陈仕伟老师在题为《认知能动性与知识辩护——重审塞拉斯式内在论》的报告中引入认知能动性(epistemic agency)概念来重新解读塞拉斯在《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35-36节关于观察报告何以表达经验知识的讨论。他认为,塞拉斯的条件二应当被解读为一种认知能动性条件,即观察者对自己观察报告的权威性持有一种二阶规范性立场。最后一位报告人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祁伟老师,他在题为《塞拉斯论遵守规则》的报告中指出,塞拉斯关于遵守规则的观点不同于维特根斯坦的相关看法。他认为,塞拉斯关于遵守规则的观点是不彻底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塞拉斯预设了在遵守规则这一水平面之下的行为归类(patterning of behavior),即试图在语言领域之外诉诸因果反应为意义活动寻求一个基底。

 

第三组报告


5月26日上午,第三组报告的主题是“塞拉斯哲学及其效应”,共有两场报告(第五、第六场)。

 

第五场报告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玮副教授主持,共有三位报告人。第一位报告人是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峻副教授,他在题为《黑格尔论习惯与遵从——以新实用主义及其所依赖的维特根斯坦为视角》的报告中从新实用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黑格尔的习惯观点。他指出,人既是习惯的、又是规则的动物,而且人是规则动物的前提恰恰是人对规则的习惯。接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忠伟教授在题为《意向的缘起:具身、语言和社会》的报告中指出,反思方法能揭示意识当下的本质结构,但不能解释意向结构的起源。他认为,从维果茨基、托马塞洛和塞拉斯哲学中可以获得启示:人类意识的意向性生成源自身体性、主体间-社会性交互及语言;真正的人类思想有赖于社会性语言的内化。第三个报告是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颜鸿副教授的《观察报告与知觉经验——塞拉斯、麦克道威尔与布兰顿》。他在这篇报告中梳理了布兰顿对塞拉斯知觉理论的继承与修订,麦克道威尔对布兰顿的批评以及布兰顿的回应。他指出,麦克道威尔的“接受性经验”的意义和布兰顿的“规范性经验”之间的观点分歧在于是否需要承认一种规范性的接受性的问题。

 

第六场报告由浙江大学李忠伟教授主持,共两个报告。首先,浙江大学王玮副教授在题为《塞拉斯论时间与事件》的报告中介绍了麦克塔格特关于时间的非实在性思想与塞拉斯时间理论的异同之处。他指出,塞拉斯坚持连接词理论,拒绝关系理论。作为范畴语词的“事件”在我们的语言中代表某一表达式的类别,而所有范畴划分陈述中的“is”都是“无时态的现在”。最后一位报告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郑辟瑞教授,他在题为《谈谈几个塞拉斯概念的翻译》的报告中讨论了“image” “take” 和“shall”等词语的译法,并邀请与会学者对已经编好的词条给出一些建议。他指出,在塞拉斯文本中,概念以一种非体系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而哲学词典可以对概念进行重新排序进而产生新的东西。在《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的启发下,他希望能通过编纂塞拉斯哲学词典来达成塞拉斯概念的内部一贯性。

 

圆桌会议

 

本次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圆桌会议,主题是“为什么要读塞拉斯?”。在圆桌会议中,与会学者们首先分享了研究塞拉斯哲学的契机和心得,回顾了国内学界关于塞拉斯哲学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分享了塞拉斯哲学如何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产生影响的经历。其中,陈亚军教授讲述了自己从罗蒂开始接触到塞拉斯哲学思想的经历,以及分享了对塞拉斯哲学和匹兹堡学派的看法。他还提到,在理解知觉报告方面,布兰顿开辟的道路也许并不是最令人满意的,现象学的讨论也许会有帮助。其次,与会学者将匹兹堡学派其他学者的哲学理论与塞拉斯哲学结合讨论,强调了匹兹堡学派之于语言学转向和分析哲学传统的意义。其中,黄敏教授指出,语言学转向在匹兹堡学派中得到了继承。最后,与会学者们对塞拉斯哲学所具有的强解释力、辐射力和体系性等特征予以充分的肯定。对此,王玮副教授提到,塞拉斯哲学不仅解释力强,而且其影响范围辐射到了认知哲学、近代哲学、现象学乃至佛教哲学等多个领域。

 

最后,会议在郑辟瑞教授的主持下完满结束,明年五月份的“现象学与匹兹堡学派”学术研讨会将在复旦大学举办,主题是麦克道威尔。

 

会议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