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十五载|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建设座谈会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05-25

编者按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成立十五周年。2009年,中山大学前瞻性地设立了博雅学院,旨在探索本科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十五年来,作为国内最早推行博雅教育理念的实体化学院之一,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以书院制人才培养为特色,走出了一条以经典为中心的通专结合之路。

 

5月17日-19日,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建设座谈会和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相继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召开,全国100余所高校逾350位专家学者集聚康乐园,共同研究和总结国内高校实践经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谋发展新方向、新路径。以此为契机,我们将通过专题推文、征集活动和学术沙龙等形式,对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十五年来的办学经验与实践成果进行回顾、总结与展望,献礼中山大学世纪华诞。

 

2024年5月17日,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建设座谈会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顺利召开。校内外众多关心关注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建设的学人受邀出席本次会议,研究和总结国内高校实践经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谋发展新方向、新路径。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哲学系(珠海)系主任陈建洪教授主持。

 

一、回顾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创院院长,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讲席教授甘阳老师作开场发言。甘阳老师指出,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院在中山大学由理论成为实践,发展十五年迄今,确实形成了有特点、有成效的一种教育方案。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较多自由选择与试错的空间。博雅教育以心性教育为基础,使学生成为单纯的人,找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生道路。最后,甘阳老师回顾了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院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举措及其不足之处,呼吁积极深化国际学术交流、结交志同道合的海外学人。

 

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老师回顾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建立的初衷与自己最初担任博雅学院聘任委员会委员的经历。刘志伟老师指出,这两大机构的发展建设并非一所学院与一所研究机构自己的事情,而是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共同事业。他呼吁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在现有优势学科与专业院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整合学术资源,推动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博雅学院双聘教授、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老师从人文学术的角度探讨了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建设的价值。他指出,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意义。这种关于意义的知识超越了专业分科的界限,是人文学术专业研究的落脚之处,更是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所不可取代的共同志趣。

 

中山大学社科学部主任、博雅学院双聘教授、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老师追溯了中山大学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将博雅学院和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十五年历程概括为“三个不易”:一是创立不易,二是生存不易,三是发展不易。肖滨老师建议,博雅教育和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可以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为学者营造更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二、展望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老师充分肯定了中山大学的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建设工作,并对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他指出,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院为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自主性的空间,为学生与青年教师提供可以自然生长的丰沃土壤。孙向晨老师进而借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大学与文理学院的制度设计差异指出,博雅学院和人文高等研究院在发展规律与逻辑上与专业院系存在差异,其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清晰明确的定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老师就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建设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探讨。他认为,人文高等研究机构作为尽可能少受功利因素干扰的学术交流空间,是多学科的、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承载着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为确保其持续稳健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可持续地投入人力、空间和资金等方面,同时避免过度的功利化和指标化。此外,杨立华老师还强调了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保持“以我为主”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李猛老师探讨了博雅教育模式的发展,充分肯定了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效与特色。他指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过度同质化的问题,而博雅学院紧密的师生共同体与书院制的生活方式则为学生提供了深入自我探索与学习的动力。李猛老师建议,博雅学院应借助学科建设的力量,加强博雅教育与专业院系的合作,推动古典学之外的交叉学科建设,进一步丰富博雅教育的内涵。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教授任军锋老师着重讨论了人文与社科、经典与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他指出,当前社会科学高度技术化和量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隔日趋明显,这对双方都是非常不利的。人文学科日益凸显的“悬浮感”和社会科学日趋明显的“破碎感”,正是上述趋势导致的后果。如何有效衔接人文与社科、经典与经验、博雅与实践,成为中国文科高教面临的核心挑战。目前中国的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研读,二十年来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具体实施路径方面都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但我们需要正视目前面临的如下问题,即重视经典的思想性、轻视甚至忽视经典的实践性,这样的经典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学习者眼高手低、愤世嫉俗甚至格格不入。近几年各个高校在纷纷推出的劳动教育、游学课程以及在通识核心课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艺术实践、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分量,都是有针对性的积极尝试,值得进一步拓展更多的可能性。总之,我们需要探索更为多样、更能因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充满朝气活力的博雅和通识教育模式。

 

重庆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张文涛老师介绍了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建设发展的情况与面临的挑战。他指出,与十几年前相比,师生心态的变化非常明显,需要应对的教育教学问题更多,且整体来看,重庆大学以理工科见长,校内没有文史哲等实体院系的专业支持,在通专融合方面,还需要自主推动学科建设以弥补专业培养方面存在的短板。针对这些问题,张文涛老师呼吁对博雅教育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应对现实挑战。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梅赐琪老师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三点看法。第一,通识教育本质上是对专业教育弊端的反思,必须区别于专业教育,避免其内部化与内卷化。第二,通识教育不应该通过自我矮化或“专业化”“学科化”的方式确立其在高校中的地位。第三,通识教育应当避免孤芳自赏和过度课程化的倾向,应重视通识教育的生活面向,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自我发展空间。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院长唐杰老师介绍了重庆大学博雅教育发展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建设格局与目标。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的建制,形成了基础文科学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全校通识教育三位一体、相互支撑促进的良好局面,探索出在传统理工优势类高校建设基础文科的“重大路径”。唐杰老师指出,博雅教育在重庆大学不只是面向未来、高瞻远瞩的理念追求,更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现实路径选择,迅速实现了基础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日新月异、广受瞩目,未来将在不断自我优化与动态调整中,谋求博雅教育在全国层面的广泛合作与共同发展。

 

三、共谋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陈伟武老师指出,博雅教育的发展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建设需要学校及相关单位的广泛支持。他提议为博雅学院青年教师及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其通专结合与学科交叉的优势,支持其开办学术活动与学术会议,从而带动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系教授曹家齐老师充分肯定了博雅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培养工作,称赞了博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优异的学术能力。他呼吁校内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凝聚共识,充分支持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发展与建设。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原党总支书记、医学部行政副主任、综合管理处处长龙波老师认为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中高质量、跨学科发展的典型案例。她指出,中山大学医学学科有“医病医身医心”的医训,在医疗技术之外,医者更需要对生命抱有敬畏心。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营造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人文氛围,使医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原党总支书记、中山医学院党委书记郝雅娟老师结合在博雅学院的工作经历,回顾了博雅教育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即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真正目标在于塑造人格健全的人。她勉励博雅学院的青年教师,在学术的道路上要先站起来、站得稳、做得强,而后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四、总结

 

最后,中山大学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谢湜老师作总结发言,代表校方、院方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并从守正、联结、融入、沟通四个维度描摹了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发展蓝图。第一是守正,坚守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理念,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发展虽历经风雨,但对教育的理念不变,各高校的交流互动、相互支持不变。共同努力,守正创新,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第二是联结,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不论“虚”“实”,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一定要与校内外学术共同体保持紧密的联结,共谋发展,更要注重人的联结,向前辈学者取经,与志同道合者同行,密切联系校友,共筑博雅教育、人文高等机构的发展土壤。第三是融入,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要积极承担起学校的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职责,发挥通识教育、驻访学者机制的独特优势作用,融入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学校和国家的事业建设。第四是沟通,积极维系与校内各职能部门及校外各类机构的联络,加强沟通,确保理念认同与协作顺畅。发挥通识教育联盟、高研院联盟的作用,与各成员单位加强联系沟通,求同存异,厚植博雅教育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的发展理念。

 

此次座谈会恰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众多学人共聚中大,总结经验,探讨未来,寄托了一种有方向感的大学共同体的追求,承担起大学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我们相信,构建高水平的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机构始终离不开人的联结和思想的融通。此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但对此的探讨和实践仍在不断前进。

 

座谈会结束后,第七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也于5月18日-19日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召开,全国100余所高校逾35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为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开展、探索通识教育的中国道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