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口岸史与岭南海洋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纪要
2024年5月18日,“广州口岸史与岭南海洋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永芳堂433讲学厅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研究基地主办。来自广东省政府文史馆、澳门博物馆、珠海博物馆、广东社会科学院、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历史学系系友齐聚一堂,围绕学术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广州口岸史中心主任江滢河教授主持。江滢河教授介绍了举办此次会议的缘由,章文钦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年受著名历史学家梁嘉彬的委托,历经数十载,《广东十三行考》和《续考》终于出版,这是传承中山大学优良学术传统的重要体现。此次会议以这套重要著作的的出版为契机,以梁嘉彬先生深耕多年的广东十三行研究以及岭南海洋文化研究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由此展开相关领域的探讨,并对学术发展进行展望。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致辞中强调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学系与学校一同走过百年的历史,其在百年间的成就与贡献亦有讨论的价值。中山大学在中西交通史领域的研究传统、以及在广州和岭南文化研究中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希冀吾辈学者能继承发扬这一学术血脉。

合影留念之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章文钦先生进行题为“十三行与岭南海洋文化”的主旨演讲。章老师以梁嘉彬先生的学术研究为切入点,就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研究的特点、以及岭南海洋文化的研究价值进行了生动阐释。梁嘉彬先生关于十三行的研究,注意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扎实的考据功夫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使该书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十三行研究需要在尊重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收集多语种多类型的资料,并以此相互印证。章老师还强调,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海洋文化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均具有重要地位,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推进。章老师强调,爱国立场在梁嘉彬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研究中有深刻体现,后辈学者要尊重老先生,坚持正统立场。
上午第一组学术报告的主题是“岭南海洋文化研究”。澳门博物馆原馆长,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陈迎宪先生以“1445:琉球与蚝镜”为题,将目光聚焦于葡人来华前的澳门史,介绍了新近出版的《海洋的澳门·破解历史密码(史前至明代)》的有关内容,并在爬梳中国、琉球、葡萄牙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15世纪最早到达蚝镜的琉球人的有关历史内容。陈先生指出澳门历史需要关注15世纪琉球和蚝镜之间来往贸易与文化传播,强调1445年琉球人抵达蚝镜对澳门历史的研究意义。珠海市文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肖一亭先生报告题目为“渔业文化是史前海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他主要利用珠海及附近海域的考古发掘成果,从史前广东南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面貌及其对渔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广东史前渔业文化的历史成因及表现特点,展示了海洋渔业文化不同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独特面向。广东历史学会会长李庆新报告题目是“成弘间华南港口与南海贸易——兼谈近年南海海洋考古的新发现”,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以广东上川岛和南海西沙群岛的最新水下考古发现为材料,讨论了明朝与葡萄牙等国家的早期贸易联系,以及华南沿海港口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李爱丽副教授的报告为“晚清海关财务制度的形成(1861-1875)”,通过挖掘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和清朝官方史料,李老师探讨了海关经费的来源和计算方法,以及总税务司和税务司经费的相互关系。通过从财务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海关与清政府、税务司与海关监督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二组告的主题是“广州口岸史研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义雄以“广州口岸史的资料发掘和研究拓展”为题,主要介绍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广州口岸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果内容,并从新史料的发掘整理讨论了在推进广州口岸史问题研究和方法论创新上所具有的价值。广州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程存洁的报告题目为“通草画图考三题”,他结合历史背景考释外销通草画,以交谊舞、山西汾酒、鸟枪为主题,介绍了19世纪广州口岸的通草纸外销画,指出清代广州既有国内物品的汇聚,又有外来风俗的传入,是文明交流的前沿。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廷茂的报告题目是“澳葡自治权力结构演变的宏观考察”,他爬梳葡萄牙敕令、章程等官方文件,从宏观层面考察16-19世纪澳葡自治权力机构的管理权限,如何从内部结构调整演变为澳门殖民管辖政府。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黄超教授的报告为“广东十三行的专门史研究再探”,他从专门史的角度,对广东十三行的金属行销及制品遗存进行了科技史与历史考古学层面的探讨。黄教授还指出了近期广东十三行研究领域学界出现的“返祖现象”,相关研究忽视学术发展史,对已有讨论的不少主题重复劳动,由此出现的对文献史料引用的不规范和对前人研究不尊重的情况值得引起学界重视。
下午举行章文钦教授从教四十年学术座谈会,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黄景听主持座谈会。他首先总结了章文钦教授教学和科研的四个方面特点,一是对文化学术的爱国主义的传承,二是对勤奋刻苦的治学态度,三是对学术的体贴关爱,四是厚德正直的为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伟铭、 江西省原卫生计生委员会副巡视员汪伟华、广州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郭德焱分别就各自与章文钦教授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育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发言。章文钦教授也以陈寅恪的爱国事迹为例,进一步阐发了文化学术的爱国主义,强调其学术研究和教学安排的主题精神就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在场师生立大志,勇敢面对人生遭遇的屈辱磨难。
学术座谈会第一个主题是“中外关系史的教与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以“吴历华化天学诗与早期天主教中国化实践”为题,探讨明清天学诗的发展脉络以及吴历华化天学诗的特点和意义,强调了章文钦教授在天主教入华及华化天学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圆桌讨论环节,周湘、范小静、潘毅、管亚东、魏雅丽、岑丽春、杨幸何等老师和同学,从各自学术经历出发,就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分享了从章文钦教授对中外关系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贡献。
学术座谈会第二个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教与学”,北京团结出版社编审方莉以“《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出版计划”为题,介绍突出《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有关情况,她指出《中国古代杰出人物》是章老师在中山大学和其他相关高校长期开设的公选课程,选课人数众多,深受各专业学生喜爱。此次将课程讲义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一是良史传道、史以载道,以讲述历史人物的方式推崇价值观。二是符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倡导。三是提供史学思考,向当今时代呼唤杰出人物。曾上过该课的温俊志、徐高翔分别从各自所在的自然科学领域、从医经历介绍他们与章文钦教授的学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坚持践行老师的教诲。
大会最后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董少新教授作总结发言。董少新教授用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概括形容对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优良学术传统和学风,并对如何在其研究领域践行文化学术上的爱国主义提出思考。董少新教授强调章文钦教授在贸易史、文学、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希冀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取向和学术视野能在一代学人中传承下去。
最后由学生们向章文钦教授献花,表达崇敬之意,当天的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