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交叉与学科交叉论坛·PPE”第七讲回顾|段忠桥: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
3月26日下午,PPE系列讲座第七讲在锡昌堂103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段忠桥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主持。主持人陈乔见教授介绍了段忠桥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哲学领域的成就,以及担任101教材《政治哲学》首席专家等情况。


段忠桥教授首先以“什么是政治哲学”为引言,大致概述了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到近代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等,再到当代罗尔斯的《正义论》等,都是政治哲学领域的卓越著作,在哲学史上熠熠生辉。由此观之,政治哲学是哲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对哲学学科和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然后,段教授转向国内政治哲学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的著作相继翻译出版,政治哲学研究在我国迅速展开并且持续升温。学者们对政治哲学的关注日益提升,大学纷纷开设相关课程。进入21世纪,政治哲学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思考和议论,学者们呼吁将政治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构。受列奥·施特劳斯讲的古典政治哲学和约翰·罗尔斯讲的现代政治哲学的影响,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但是,有些学者存在将二者混为一谈或是合二为一的问题。因此,段忠桥教授先详细阐述这两种政治哲学的区别,接着表明受其影响在当今英美大学开设的两种政治哲学课程的区别,最后就我国的政治哲学建构为什么更应借鉴罗尔斯的现代政治哲学,谈几点理由。
一、古典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哲学的分野
首先,段忠桥教授阐述了施特劳斯古典政治哲学的几点特征:第一,它探求的是关于好生活或好社会的知识,简言之,是关于善(the good)的知识。由此,所有的政治行动都是由某种有关更好或更坏的思考所引导的,而关于更好或更坏的思考就隐含着关于善的思考;第二,它“是用关于政治事物本性的知识取代关于政治事物的意见的尝试”。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政治哲学所探求的关于善的知识要从哲学上加以理解;第三,它的现实着眼点是最佳政治,政治哲学探求善的知识,也就是说好的生活和好的社会或正当的或好的政治秩序,它是通过现实的政治来体现的;第四,他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对所有政治都至关重要的善,在每种政治中都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会在由谁来统治或者如何达成妥协,也就是说建构什么样的政治秩序才是最好的政治秩序。第五,它是解决政治争论的最高权威,有点像柏拉图的哲学王一样,政治哲学解决政治最高权威的问题。
然后,段忠桥教授介绍了罗尔斯现代政治哲学的几点特征:第一,它主要涉及政治正义和共同善的问题。罗尔斯说,政治哲学与它的受众密切相关,由于其受众因社会的不同而改变,因此政治哲学所探讨的问题实际上取决于受众所在的社会结构以及它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政治哲学涉及的主要问题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进而言之是关于政治正义和公共善或者叫共同善的,以及哪种制度政策能够更好地促进政治正义和共同善的问题;第二,正义的宪法应该这样构成,即在所有可行的正义安排中,它比其他安排更能产生一种正义的和有效的立法制度;第三,它要求助于人类理性的权威。政治哲学期待的就是人类理性的信任,它潜在的求助于人类的理性的权威,这种理性不过就是一个合理的思考、判断、推理所共享的力量。进而言之,政治哲学对人类理性的求助是否成功,既不取决于官僚机构,或者由传统和根深蒂固的习惯所确认的那些机构的评估,也不取决于由专家组成的机构的评估,而要取决于每一个公民对其成果的评估;第四,它是宪政民主社会的一般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二、当今英美大学开设的政治哲学课程的区别
段忠桥教授以耶鲁大学史蒂芬•B•史密斯编写的《政治哲学》和伦敦大学学院乔纳森•沃尔夫编写的《政治哲学导论》为例,表明了受施特劳斯和罗尔斯的影响,在当今英美大学开设的两种政治哲学课程的区别。史密斯的《政治哲学》遵守施特劳斯古典政治哲学的范式书写,探讨了“为什么是政治哲学”,并作了一些说明:第一,政治哲学是对一切社会都必定遇到的政治生活的永恒问题的探究;第二,了解“什么是政治哲学”的最好途径,是研习那些被公认为政治哲学大师的作品与思想;第三,政治哲学的探求是从何为最佳政制入手的,其切入点应为政治行动;第四,政治哲学必然涉及最佳政制与现存政制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最佳政制与现存政制之间的张力是政治哲学成为可能的前提。基于此,此教材以何为最佳政制为主题,依据历史发展的线索依次讲授了政治哲学的相关著作,并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沃尔夫的《政治哲学导论》则明显受到罗尔斯现代政治哲学框架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对政治哲学进行了以下说明:第一,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只涉及两个方面,“谁得到了什么”和“谁说了算”,即物质利益、权利和自由的分配,同政治权力的分配;第二,政治哲学是一门规范性学科,它试图确立规范(或理想)的标准)。政治哲学探讨的不是如何分配财产,而是如何分配财产才是公正的;第三,政治哲学运用的主要是分析的方法,是概念更清晰,逻辑更严谨,而非思辨的方法;第四,政治哲学的问题是人们无法回避的,涉及每一个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政治态度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即使很微弱。基于上述说明,沃尔夫在书中主要讲述了政治哲学所要探讨的五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一些人有批准控制其他人行为的权力”“政治义务问题”“国家应当如何组织的问题”“公民享有多大的自由”和“分配正义问题”。
以上表明,施特劳斯和罗尔斯所提及的两种政治哲学不存在任何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本课本内容的解读,段忠桥教授带着我们强化了对古典政治哲学和现代政治哲学的认识,更厘清了彼此之间的区别。这两种政治哲学对当代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追随者众多。
三、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
最后,段忠桥教授将视角转回到中国,探究在中国的政治哲学建构应该采用何种叙述框架。段忠桥教授指出,虽然两种政治哲学对思想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同,但都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难分伯仲。同时,段忠桥教授指出如果仅从纯学术意义上来讲,对于什么是政治哲学,人们基于各自的理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存在对错之分。人们都在讲政治学在中国的现状,他们实际上是将他理解的政治哲学视为当今中国应该见到建构的政治哲学。那么,当面对“中国应该是何种政治哲学”这一问题时,不免要作出选择和判断。就施特劳斯和罗尔斯而言,前者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因现代性而引发的文明的危机。这种危机自现代政治哲学来,来自现在整个政治哲学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反叛,因此他力主恢复以追求善为宗旨的古典政治哲学。简单说施特劳斯对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的一个趋势或已经现代化的倾向,他有不同的看法。而罗尔斯认为,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因此他所倡导的现代政治哲学试图提出并论证规定政府应当如何运作的准则。
如果说任何一种政治哲学的出现和流行,都与它的创立者所理解的社会面临的重大的问题相关。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什么?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由于人们存在不同看法,所以一些人就认为中国建构政治哲学得借鉴施特劳斯,另一些人认为应借鉴罗尔斯。在段忠桥教授看来,与现今社会所有现代国家一样,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就是罗尔斯讲的那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的问题,尤其是与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价值直接相关的问题。当今中国讲人民民主、人权、公平、正义,这些也都是罗尔斯政治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罗尔斯讲政治学,他是以探讨政府制度和政策的正当性为目的,所以它所涉及的问题都与国家的存在民主制度、公民权利分配政策的正当性相关。依据两种政治哲学研究重点和方法的差异,段忠桥教授认为政治哲学在我国的建构,应当是借鉴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民主自由平等问题上都应当赞同罗尔斯的观点。
最后,段忠桥提到“人们对于吸取什么批判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出现激烈的争论”这一现象。段忠桥教授认为这很正常,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争论应当是基于理性或者说基于说理,而不能基于其他因素。因为政治哲学的力量,它只在于说服人,就像马克思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如果大家都认同这一点,政治哲学的建构在我国就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而且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讲座提问环节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提到,很多政治哲学模型的推导都是基于某种人性论,从而探讨出什么是应该的,以及怎么实现。但是我们对于人性的看法这一点上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段忠桥教授回应道:首先得承认这个问题是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而不是说这个一定就是真理,因为每个人对人性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人性问题的研究与政治哲学的研究密切相关,不同的人性研究或者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得出不同的政治成果,特别关于规范性的一些结论,但这是一个合理的不同。
还有同学提出如何用政治哲学或是分配正义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的财富分配和贫富差距状况。段忠桥教授回应道:罗尔斯认为因家庭背景出身而导致的不平等,这是不正义的。因为每个人生在不同的家庭,从道德上来讲是偶然的。因此,他主张通过社会制度,即所谓的差别原则来实现分配正义,使处境最差的人得到最大的改善。但是,诺齐克则认为如果通过加税这一方式则是在剥夺人们的自由和合法权益。可见,不同的学者对正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政治哲学的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