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报|人文学术负有不为科学取代的使命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05-21

2024年5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跨学科系列学术工作坊“人文工坊”第六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313栋举办。此次“人文工坊”的主题为“文化的科学解析”。

 

本期“人文工坊”由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李桦教授发起组织,主讲人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韩世辉教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徐翌茹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莫雷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冯原教授、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李添明教授(Tien Ming Lee)与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库逸轩教授作为与谈人参与圆桌讨论。

 

主旨演讲

 

韩世辉教授作题为“文化的科学解析”的主旨演讲,他从“文化”一词的释义入手,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究文化与大脑活动的关系与作用机制,以期能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观测文化作用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科学解析的方法

 

文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主观性的、没有规律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脑电图、脑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与文化相关的心理活动与大脑活动能被观察、被研究、被观测。这一切都基于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脑科学作为研究脑认知、行为与思考方式的自然科学方法,能对人们想象、认识、决断、信仰等各种行为过程中所反映出来大脑活动进行观测,这一大脑活动的过程也被称为精神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因此,韩世辉教授提出一个假设,即从自然科学研究的逻辑来看,无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还是国家的习俗与信仰,这些文化的背后可能存在着可以观测的大脑活动或神经活动作为支撑分析。

 

为验证这一假设,韩世辉教授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解析方法,从量化客观观测、实验操控、假设检验、揭示因果、理论构建、未知预测等方面展开介绍了文化的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方法及实验发现,旨在理解文化形成的深层机制,建立模型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并期望能够预测文化的变迁趋势。

 

实验的发现

 

在文化的量化测量上,除主观报告、问卷调查外,韩世辉教授还假设了一些量化维度,诸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紧文化与松文化、有神论与无神论等,并通过面孔识别、语言认知等实验以进一步探索相关机制。

 

在面孔自我加工的实验中,韩世辉教授通过对自我与熟人等不同人脸的反应速度(行为测量)、脑电技术来测量“自我”。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数据上,相对于朋友或熟人,人们对“自我”相关概念反应更为迅速。而当把研究生导师面孔、其他老师面孔等作为变量加入后,结果发现中国研究生对“自我”面孔的反应速度会慢于对研究生导师面孔的反应,而对其他老师面孔则仍然是“自我”面孔更快;但以美国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却发现,这种识别差异在美国研究生中却并不存在,无论变量如何变化,他们都依然对“自我”面孔反应最快。由此也表明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对自我认知具有调节作用。

 

在“信念”相关的实验当中,韩世辉教授选取了“认为(Think)”与“相信(Believe)”两词为变量进行任务实验比较。比如通过询问“你认为你聪明吗”与 “你相信你聪明吗”,可以发现在完成以上两种任务的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区域是不一样的,“相信”比“认为”引起了脑岛、额下回、颞中回等区域更强的激活,这也说明了量化观测信念相关的神经认知机制是可行的。

 

总的来说,韩世辉教授所探讨的文化的科学解析,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结合行为研究、神经认知、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来解译文化,以探讨文化的作用及贡献的过程。

 

圆桌讨论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教授们就文化的涵义、可观测的维度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度讨论。

 

陈少明教授从哲学角度出发,在从三个方面对工作坊探讨的主题发表意见:

 

一是认为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最早源于周易的“人文化成”,核心是人类为了摆脱自然状态而逐步形成、发展的观念意识,并从精神扩展至制度与物质层面,至今演变成每个学科形成对文化有各自角度的定义。这也意味着文化的释义复杂,因此在分类或解析角度上暂时还比较难全面、完整地进行。

 

二是关于信念的语义问题,以“相信-信念-信仰”一组词语为例,认为其是在一个维度上不断强化的系列。“相信”代表的意见,是不需要有前提的、不需要提供证据说明的,而“信念”以至“信仰”,则更是无条件的立场或观念。“相信”与“知道”的区别在于,后者是需要提供证据的论断。

 

三是大脑神经活动与人的意识有区别,通过药物或其它方式刺激、干预大脑神经可能也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如对抑郁症的治疗。但正常人的快乐或忧愁是有经验内容的,更健康的精神状态还必须与生命意义的具体体验联系在一起。因此,人文学术仍有不被自然科学取代的使命。

 

肖滨教授提出科学是具有界限的,文化概念的复杂性也必然导致它的科学解析是复杂且多元的,因此主张从范围较小的具体领域切入,如选举文化等,这些行为选择的背后必然是有认知、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的,也是能够具体反映到大脑活动之中的。

 

刘志伟教授表示在工作坊分享中深受启发,并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感悟。

 

一是在历史学研究中,所谓的文化不是依存于个体的,更多是体现在集体行为中,一定是集体的存在;要在科学解析中的以针对个体的量化观测维度来确定,如果要这样测定的结果连接到文化解析上,在人脑思维的限度内,似乎很难实现。但我不怀疑未来AI能力可能实现,现在的研究也许是为未来通向这个方向的一种探索。从这个意义上,不同学科研究之间开始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二是文化是一种程序,是软件,是集体意识的反映,而大脑作为硬件,是生理变化的反映,二者的变化之间是否有逻辑联系,如何建立起这种逻辑联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杨小彦教授从艺术的角度回应了刘志伟老师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的问题,他认为,恰恰在艺术领域,不管事实上表现如何,但艺术家总是在强调“个性”,因此,在艺术发展当中,很多带有风格色彩的文化转变,可能都和个人的行为有关,至少个人的感受会获得机会,显而易见,个人主义在艺术中是更为突出的,艺术家是个性张扬的人,是典型的唯我所用者。

 

当然,落实到中西方具体的艺术发展,彼此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由此而引发的文化解析也就更加复杂。况且,“艺术”这个词,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否也应该对这一词做一点测量什么的?

 

李添明教授在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是组织、管理社会而存在的工具,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与演化性,像是一种基因,所以预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性的,但是能否完全实现预测及应用也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库逸轩教授认为心理学正如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像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是从集体行为中抽离出规律,而心理学则是从个体出发、寻找共性的过程,但因个体差异的存在,能最终反映为规律、公式的部分甚少。所以心理学研究中部分运用了还原主义,但还原主义即使到最后的原子化阶段也还是存在一个解释的鸿沟,比如文化进行还原后也只能知道“是什么”的问题,却无法解释文化是如何塑造的、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的问题。因此还原主义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也需要不断跳出来思考“大问题”。

 

人文社会学科跟理工科需要经常对话,David Marr提到的计算的三个层次,“算法层”相当于人文学科的“意义”层,“硬件层”相当于个体乃至于社会结构,中间的“表征层”也许可以形成跨学科对话的基础。

 

冯原教授提到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都是人文学科的领地,所以,以往所做的大多是对文化的文化解析,这也是今天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也仍在进行的;而现代科学是文化演进过程中的一种进阶产物,今天的科学已经扩张到传统人文学科的领域,反过来开始对文化进行解析了,可能这也是未来各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除此以外,文化基因是个迷人的概念,但受限于观测工具,目前我们仍然只能观察到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并不能直接观测到文化基因,但是,未来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观测到文化基因的信息载体,到那时候,对文化的科学解析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莫雷教授在最后通过三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一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方法研究人文社科是重要的,也会带来丰富的研究成果;二是每一个学科对于“什么是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带有学科的特性。因此在对文化的涵义进行解析时,可以学习人工智能的形式,对概念内涵进行多维度叠加、多向量组合,以更好地构建科学研究的维度;三是认同量化、检验等一系列科学解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成的科学链条,但是因文化内涵复杂,提出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切入建立不同维度来构建不同的模型,以便更好地预测与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点,解析历史的同时能更好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