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 人文社会科学处党支部与人力资源处党总支第一党支部开展联合理论学习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后,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述,推动党员、干部真正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背景与理论内涵,5月9日下午,人文社科处党支部与人力资源处党总支第一党支部于第三教学楼开展联合理论学习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莹教授作主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的辅导报告。人力资源管理处党总支第一支部副书记于洋副处长、刘玉亮、刘潇潇副处长,人文社科处党支部书记陈诗诗副处长、何琬冰副处长,以及两个支部的成员共同参与了此次学习。学习活动由人文社科处党支部书记陈诗诗副处长主持。
会上,胡莹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四段重要表述,围绕“产业”与“创新”两个关键词,列举具体案例,从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三个角度做了精彩报告。
胡莹教授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概括为“创新”与“产业”。她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人更高阶地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更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的“新”便在于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多种要素组合的“新”。
对于“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问题,胡莹教授表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本身优势,应坚持改革开放、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与高素质人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做到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情况,胡莹教授提出了“大湾区形成合力、协同高效,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现实路径,以期创新之花开出产业之果。
总结讲话中,于洋副书记对胡莹教授的专题辅导报告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表示,胡莹教授的专题辅导讲座,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概念内涵出发,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两条主线开展阐释,始终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我们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一是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战略使命。三是深化理解大学管理服务工作在提升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责任担当。作为高校人事、科研等管理服务部门,应坚持“国之大者”,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创新”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支部成员纷纷表示,胡莹教授的报告站位高、视野广,内容丰富、论述深刻。通过本次理论学习,大家进一步全面理解了“新质生产力”,也对未来的工作中如何让理论联系实际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