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异:从《花木兰》(1998)到《花木兰》(2020):在妥协中的进步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中文系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03-13

3月5日晚,中文系研究生学术沙龙在线上顺利开展。本次讲座特邀美国汉密尔顿学院王卓异教授主讲《从《花木兰》(1998)到《花木兰》(2020):在妥协中的进步》,由郭冰茹教授主持。

 

 

 

讲座以1998年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中系统性的时间错置与地点错置引入,关注1998年原版动画片与2020年真人版影片的差别。王卓异老师通过细致而敏锐的观影,指出重要的不是电影中文化与历史的细节是否完全准确,而是改编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王卓异老师重点分析了1998年动画片中文化挪用和文化刻板印象包含着的东方主义想象,正是这样一种“东方主义”及其背后的等级差异和权力关系的存在,使木兰这一东方女性变为了西方主流价值的代言者,跨文化的性别问题被化约为只属于中国的文化问题。

 

在2020年真人版《花木兰》中,导演尼基•卡罗以女性主义立场对原来的动画故事中进行了一系列改编,王卓异老师指出真人版电影对类似情节进行了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也延续了尼基•卡罗的另外两部电影的创作风格和对性别关系的处理方式,即对作为女性同盟者的男性的塑造,旨在解决原片中存在的性别和文化问题。王卓异老师认为真人版《花木兰》虽然没能解决原作基本框架和跨文化中性别、种族、政治等多重问题之间的冲突与张力,但依然具有“妥协中的进步”的独特价值。

 

讲座最后,王卓异教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与困惑,同学们表示受益良多,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