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堃先生纪念讲座第八讲开讲

稿件来源: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发布人:杨红彬

2024年3月13日晚,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百年校庆”系列首场学术活动暨杨庆堃先生纪念讲座第八讲在马丁堂二楼讲学厅举行。

 

讲座由著名历史人类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明珂教授主讲,我院人类学系系主任段颖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众多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段颖教授开场介绍了王明珂教授在历史人类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以及对于中国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贡献。

 

 

王明珂教授以“羌族田野之后”为主题,从1994年至2003年的羌族田野调查和2007年至2012年嘉绒藏族与凉山彝族的田野经历出发,分享了他对弟兄与英雄祖先历史,以及华夏与其边缘形成过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反思了社群、历史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通过展示古文献中的羌人研究和川西的田野照片,王明珂教授回顾了初入羌族田野时的经历和研究问题,指出从上游到下游地区的羌族村寨存在孤立的尔玛认同,且该地区的文化差异呈现出“汉”与“藏”间的连续过渡变化。在回顾羌族的弟兄与英雄祖先历史时,王明珂教授以司马迁的《史记》文本为例,反思了华夏与其边缘的形成过程。借助嘉绒藏族与凉山彝族的田野调查经历,王明珂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历史记忆、山神信仰与人群认同三者关系的见解。在“毒药猫现象”故事结构的基础上,王明珂教授考察了近代西方的女巫传说与猎女巫行动,并将这些文本与相关社会情境作为建立“毒药猫”理论的田野资料,他认为,在全世界各族人群之间,可能都存在类似的原初社群理想。最后,王明珂教授探讨了对文明的反思研究,分享了以凹凸镜思维开展多点田野的研究方法——“移动凹凸镜观察镜面之像的变化,认识此镜的性质,与大略认识镜下之物”,并呼吁大家关注全球化下传统农村、农民的现实处境。

 

随后,王明珂教授与两位与谈人就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展开了探讨。

 

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认为王明珂教授的研究极大启发了历史学家如何从人类学的研究中读历史,盛赞王明珂教授提出的“先去认识凹凸镜,再试图认识事情本身“的多点田野方法。

 

人类学系杜树海教授认为王明珂教授的研究极大推动了学术焕新。其一,王教授的研究推动了学科范式转型,不仅对于民族史研究启发极大,而且“一截骂一截”“毒药猫”和“历史心性”等具体概念也在不同的学科和地域中得到检验。其二,王教授的研究是华南研究领域的重要学习对象,开拓了诸多学人的比较视野。最后,王教授的论述是一种平衡的学问,关注到解构与建构、现代与后现代、政治与现实、古今之历史等方面的多元平衡。

 

主讲环节和与谈环节结束之后,王明珂教授对现场师生的积极提问进行了回应和解答。

 

师生互动交流结束后,院长余成普教授向王明珂教授赠送了本场讲座的纪念海报。本次讲座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