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超: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与交易研究
2023年10月28日,为增进跨学科交流,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举办跨学科工作坊,邀请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湾区发展”进行跨学科对话。本专题将回顾分享工作坊上学者们的精彩观点。
本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信息管理学院彭国超教授发言。彭国超教授分析了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据流通和数据交易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他认为,该学科需要结合管理学、法学、认知心理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相关工作。他希望未来能组建跨学科团队、打造复合型人才、瞄准资源整合平台,立足湾区,走向国际。

大家下午好,今天听了这么多场的分享,感觉获益良多。我先来跟大家做一个背景介绍。信息管理学院过去主要建设的一级学科是叫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最近两年我们的一级学科发生了改变,更名为了信息资源管理。所以,围绕着新的一级学科名字,无论是在我们学院里面,还是放眼国内、我们的兄弟院校,都在积极讨论新的学科名字应该要给学科带来怎样的新活力?未来我们整个学科的发力方向应该在什么地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在不断探索开拓一些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领域。其中的一个拓展方向,是围绕着经济实体(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的,不过主攻的角度可能跟我们的商科会不一样,我们会更加围绕着我们学科的核心,即“数据”和“信息”去拓展我们的工作。
国家近年提出的数字经济、数据流通、数据交易等主题,跟我们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其实是高度契合的。我们一些兄弟院校(比如人大、南大)近年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级学科下都发展起来了“数据管理”的二级学科与专业,这很值得我们学院借鉴。数据管理涉及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从数据如何去获取、如何去存储,到如何来治理。接下来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简单介绍下我近期做的一些工作。
当下围绕数据流通、数据交易等展开的相关研究,其实涉及很多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除了我们信息资源管理外,还涉及管理学、会计学、法律、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等不同交叉领域的学科知识。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数据交易:数据价值释放的全周期指南》,书里面就在数据交易的主题底下把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了融会贯通。例如,围绕数据价值释放的全周期,这本书对数据治理、数据定价、数据运营、数据交易等核心环节的概念、工具、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与前沿案例讲解,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确保数据买卖双方权益的前提下,让数据资产在安全合规的环境中成为真正的现金资产,并使其价值持续倍增的方法。这些内容对企业及公共数据供需方、数据交易从业者、数商、数据经纪人、数据管理者、企业高管与业务人员、政府部门行政人员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另外,我跟一些不同的业界专家合作,开发了一套关于数据交易的方法论及工具箱。简单而言,很多时候我们说数据就是01-01,但如果只是把它维持在一个01-01的状态,就并不能为我们的企业赋能,也没有能够把数据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这一系列成果的最大用处之一就是把这些01-01的数据,通过我们的这套方法把它转换成为各种各样的数据产品,帮助企业把他们的数据转换成为切切实实的现金流。
根据不同渠道的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国(境)内外数据交易市场达到了数十万亿元。而我们的这一套方法论也陆续在几个不同企业里逐步落地。我们会进一步跟一些国际组织、国内协会去合作,把我们的这套方法论及工具箱大规模拓展到大湾区甚至全国范围里面不同的一些场景、企业当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数据产品以及流通的案例,然后把成百上千的案例汇聚成为一个案例集。通过这样子的一些成果输出,我们希望可以提升我们的整个团队在国内业界数据交易方面的影响力,同时推动我们的大湾区甚至国家的数据要素市场的整体发展。我们今天的会议主题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湾区发展”,其实从数据要素的这样一个主题的角度,我未来就是希望能够达到一个连接中外的目标。
除此之外,我也想借助今天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班门弄斧地给大家分享几点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个人体会。
刚才听到谭安奎院长分享“自我颠覆”的例子,我也有特别深的感触。我们在谈学科交叉合作的时候,可能我们更多想到的是A学科跟B学科、C学科去合作,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不同学科单纯来讲的话,可能会有些“鸡同鸭讲”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如果要真正地去推动不同学科的学者去进行深度对话,很有可能我们自身也要变成一个复合型学者,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去学习不同学科知识。
比如我自己是个文科生,我做的很多研究都是在我们人文社科的范畴里,但我现在也会做很多技术类的研究工作,比如我们团队现在可以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接触到全国范围内5000万ETC车主的数据来进行研究。我们团队里面也会有很多的在技术领域非常强的成员,我们也会围绕着这些数据来去做大模型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的开发。我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利用好本身文理交叉的特性,再来跟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深入的合作。
另外一方面,我们内部的资源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外部业界的资源是无限的。我们可以以湾区为基础,立足湾区、放眼全国,进一步放眼世界,就有可能形成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我自己在开拓业界资源的过程当中一个比较深刻的个人感触是,我们需要在业界搭建人脉网络,通过一个个平台、协会逐步扩散对接到更多的平台、协会,对我们跨学科工作的拓展起到不错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跟大家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