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海讲坛”第21讲 | 吴必虎:游历发展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3-12-28

2023年12月15日晚,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国际旅游研究院院士、国际旅游学会终身创会主席、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会长、游历图书馆创始人吴必虎教授受邀作题为《游历活动: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中国概念与全球意义》的主题讲座。该讲座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若海讲坛”第二十一讲,由校党委办公室主办,旅游学院、哲学系(珠海)与“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承办,在珠海校区海琴6号C103举办。讲座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骁鸣教授主持,珠海校区各学院近200名师生到场参会。

 

吴必虎教授主讲

 

吴必虎教授从多元角度高度概括了产生于中国语境、具备全球意义的游历概念,对人类社会知识溢出、个体人格发展、文化地图重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从游历发展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关联高度,强调其对于人类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基于大量旅行叙事记录初步整理及语源学分析,吴必虎教授指出,“游历”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续至今的、在旅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地体验活动。他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大航海、英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区分为影响游历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以此为分野,进一步将全球游历发展划分为古典旧陆期、地理发现期、旅行社会化期以及二战结束以来的大众旅游期等四个时期。

 

接着,吴必虎教授从载体和动机角度出发,考虑人类居住形态、种族进化、生产方式、社会阶层、交通体系的形成发展等多个因素,将这些围绕着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而开展的不同特征的游历型式归纳出5种主要型式,分别称为生拓、生易、生思、生业、生悦等五个范畴,统称为游历的“五生型式”。

 

吴必虎教授还从知识溢出与学科发展角度,提出游历发展对地理学和旅游学的重大促进作用,从个体人格发展和全球地缘结构演化角度,重申了游历发展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地图的重要影响,并为现代旅游学的出现提出了溯源性解释。最后,他提出了游历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强调游历作为新知探索和异地体验的基本人类活动,具有历史纵深和覆盖宽度。

 

在问答交流环节,大家踊跃提问,吴必虎教授与在场师生围绕着游历和体验的关系、如何向国际推广“游历”这一概念、游历文学对人的影响、游历记录的可信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若海讲坛”第二十一讲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