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语言与语言习得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
第三届语言与语言习得工作坊于2023年12月16日—17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本次工作坊以“语音与二语语音”为主题,聚焦于语言学与语言习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邀请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会议期间,工作坊以学术报告+提问交流的方式进行,为与会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在报告环节,学者们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而在提问交流环节,学者们则积极互动,针对报告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整个工作坊的学术氛围浓厚,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12月16日上午,工作坊开幕。中山大学杨蓓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简单回顾了在中山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的第一和第二届工作坊。其后,杨蓓老师阐述了工作坊举办的宗旨,指出举办语言与语言习得研究工作坊的目的是加强语言本体研究与语言习得研究的交流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会议伊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胡方研究员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彭刚教授作主旨报告。
胡方老师以“论辅音描写的中国传统——兼论汉语塞擦音声母的习得”为题,从高本汉(1915-1926)与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1940)中译本《中国音韵学研究》出发,梳理了中国语言学界以主动发音器官为纲并柔和了主被动发音器官的音标体系的来源,并评述其得失。报告指出定制的音标术语体系并不适合代替普遍的语音描写体系,最后讨论了塞擦音声母的相关习得问题。彭刚老师以“普通话儿童声、韵、调的发展”为题,从儿童语音(声、韵、调)习得的发展阶段出发,从产出和感知两个角度探讨了儿童语音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最后介绍了基于McGurk范式儿童视听整合的发展。
12月16日上午场的学术报告主要聚焦于二语习得中的现象和问题。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张航副教授基于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讨论阳平(以及去声)由于协同发音而造成的声调习得难点,并比较这个难点在母语者与二语习得者声调产出中的不同表现,最后对声调教学提出相应建议。香港城市大学的LEE Wai Sum副教授报告了粤语者在发英语元音时的特点:英语紧元音和松元音之间以及英语元音位于发音和不发音音节辅音前的时长差异不明显,并将广东话数据与英国英语发言人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并指出本研究的结果对英语元音发音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澳门大学的张璟玮助理教授从眼动研究的数据出发,讨论了声调协同发音在粤语口语词语识别中的作用,研究使用眼动技术中的情境范式,通过两种类型的词语配对,研究了澳门粤语听者对连读信息的实时处理,总体研究结果支持粤语母语者在口语词识别中使用了低调前的预升提示。
中南大学的李星辉教授研究母语为湘语的大学生群体对普通话儿化韵的习得和使用情况,结果显示习得普通话儿化韵的内部机制包括语流音变和儿化韵发音原理,外部机制包括语言接触和中介语动态发展等。中山大学的金大一老师探讨了二语经验对一语产出的影响,主要针对系统性的语音偏移。研究分析了学习韩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声学数据,并指出一语普通话阻塞音组受二语汉语影响的证据:汉韩双语者在VOT和谐波差方面的数值均高于汉语单语者。
12月16日下午的上半场聚焦于汉语方言语音。广西大学的唐七元教授报告了广西宾阳闽方言的声调变异,指出了广西宾阳闽方言从福建漳州迁出后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声调变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亓海峰副教授和陈玉琳同学从声调类型的角度讨论了闽东方言南片中的闽侯县口音的过渡性特征,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单字调和连读调的异同比较总结了分布规律。
暨南大学的张倩副教授考察了赣南客家话阳声韵尾的演变,并将之分为顺势演变和逆势演变,指出顺势演变是古阳声韵尾在客家话先发生归并然后弱化最后消失,而逆势演变则是往强化的方向发展。中山大学的冼文婷博士报告了嘎裂声在广西平南(大坡)粤语去声和平声对立中的作用,声学和感知实验结果表明嘎裂声作为声调对立的唯一区别特征可以出现在同型声调对地降调中。
上半场结束后,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12月16日下午的下半场聚焦于汉语方言语音、韵律以及心理和认知语言学。暨南大学的刘新中教授探讨了汉语方言声调实验研究中的可视化呈现,说明了汉语方言声调实验研究的基础,并从(1)直观地展示(2)调位的不同变体的图示(3)归一化的声学模型(4)古调类今读的数据展示,这四个方面说明了汉语方言声调的声学模式和可视化展示。
同济大学的于珏副教授基于语音意识及内隐韵律,以结构性歧义句的阅读加工为切入点,探究语音意识与韵律敏感性之间的交互机制。揭示了语音意识与韵律敏感性之间的联系,为语音与阅读能力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常熟理工学院的金耀华老师运用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即频率效应的相关原理,讨论从繁体字“蘋果”到简化字“苹果”的演变过程以及当代普通话中“潜力”读作“浅力”的原因。
复旦大学的平悦铃老师对近50年来吴语的所谓“浊音”的语音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几代学者历经数十年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大量的多方位、多角度、多技术手段的研究,也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昆山杜克大学的陈梦恬老师和北京语言大学的王建勤老师以新派上海市区方言匣母字为例,针对这种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所引发的变异,考察汉字与主观词频对变异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有汉字参与时被试倾向于选择受普通话接触所引发的变式。
12月17日上午为最后一场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以及言语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承禹助理教授基于侗族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对比实验探讨了声调语言的母语使用者习得标准普通话的声调模式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结果揭示了两组之间在音高截距、斜率和曲度方面的不同音高模式,以及发音类型的差异。
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冯杨和杨琪从产出和感知的角度分别报告了正定方言区声调合并情况以及湖北恩施母语者习得普通话边音和鼻音的代际差异。
香港中文大学的应佳运老师用眼动追踪方法研究了听者识别不熟悉的地方口音的单词是否比识别熟悉的地方口音的单词更困难,以及抽象表征和情节痕迹在单词识别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口语词识别中存在熟悉口音优势,元音和辅音对口语词识别的贡献不同。
澳门大学的张凯乐老师通过两个实验研究探讨了语境线索有助于听者规范言语可变性并获得知觉恒常性的标准化策略是否独立于语言以及从一语的感知推广到二语,结果显示L1语音系统在L2言语正常化过程中与直接的L2语境相互作用以及L2语音标准化随着知觉练习而提高。
中山大学的井立文博士和复旦大学的潘晓生教授都基于计算机技术分别报告了削波语音的声学特征及其改善方法以及三维虚拟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这对录音的声学数据的准确提取以及为二语习得提供创新且有效的方法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的三次茶歇时段,与会专家学者们在休息的同时仍在继续交流和探讨问题,聚拢在一起,交流各自见解。他们的思想碰撞与意见交锋,无疑为整个会议增色添彩。
12月17日中午,第三届语言与语言习得工作坊顺利闭幕,与会专家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并展望了未来工作坊的进一步开展。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对未来研究和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们认为本次工作坊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还促进了学术合作和研究创新。
为期两天的第三届语言与语言习得工作坊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推动语言学和语言习得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在此次工作坊中激发出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得以实现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