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一个经典字帖的哲学分析

稿件来源:中大人文社科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4-01-16

“我对《兰亭序》的讨论,不是艺术研究,而是对艺术史现象或者说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

 

陈少明教授在“跨学科:观点、案例与经验”
学术工作坊上发言

 

一个经典字帖的哲学分析

文|陈少明

 

在跨学科工作坊上,报告《一个经典字帖的哲学分析》这一题目,缘于我一篇讨论《兰亭序》的文章。论文从送审到刊用,编辑都纠结于将它归入哪个栏目的问题。后来便增设一个新的栏目,叫“艺术经典的哲学探讨”。这是所谓“跨学科”常碰到的问题。

 

论文刊发后,我不只一次被问过类似的问题,即“你会书法吗?”或者“你常临摹字帖吗?”我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其实在思考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即时间和空间怎么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我想通过一个艺术作品,分析其从客观的时空与进入我们意识中的时空所产生的变化。

 

我选择以书法作品为例,除了自己对《兰亭序》偶然的认知外,还因为书法从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到在我们意识中的呈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兰亭序》这一经典字帖,其在世时其实不为一般世人所知,但却能够在身后历千年而成为经典作品。这一现象让我特别感兴趣。从记载作大胆推测,看过《兰亭序》真迹的应该不超过100人。这一作品在东晋的兰亭雅集上完成之后,便通过王羲之的家族保存秘传下来,并未公诸于世。至唐太宗时期,虽然真迹成皇家御物,但只有唐太宗及若干近臣或御用拓工有机会目睹其真容,且后来又成陪葬品,故令其得以名声远扬且有传承机会的,其实是靠它的临摹之作。因此问题的焦点便是,临摹对书法艺术的意义何在?

 

王羲之《兰亭序》(绢本)

 

在《经典世界的<兰亭序>》中,我通过对临与摹的区分,以及字迹与人格的关联,揭示临写过程中追慕前贤的心理行为,以及把前人风格内在化的目标。因此,临摹不只是习字,而是一种精神修炼的活动,而临作则成为同时体现被临和临者双重风格的标本。这是原作不在而传统仍得以光大的机制所在。如果思想经典是解释出来的,那么,书法经典也可以说是临摹出来的。我为这一分析杜撰了一种说法,叫“临摹现象学”。

 

论文发表一段时间后,我又发现,原来提出的问题“这件存世时间不长的书法作品,为何能成为垂范千载的经典?”有些失之简单。根本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存在”?日常用语中,存在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它可以描述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物理上的存在,意识中的存在,还有知识或者信息上的存在。如存在文章或书法作品《兰亭序》,存在参与者或读者心目中的《兰亭序》,以及存在传说或文字记载上的《兰亭序》。三者不同,但又互为联系,甚至互相支持。

 

由此来看,就知道“兰亭序”及其传统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一个字帖的物理存在。这个集会、文章与书法三位一体的现象,自从诞生之日,便在物理、意识和信息三个不同的领域中交替沉浮。字帖被秘藏时,有人知道文章及其故事的存在。原帖消失后,借临摹(意识及加工)的实践,又化身在临帖摹本中存在。一个传统是从种子到参天大树生长发展的过程。这些新的想法,让我意犹未尽,又着手撰写《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

 

新的论述除分诞生、隐没、重现、经典和遗产诸环节,重新描述这个书法作品经典化过程所经历的存在变化外,也努力刻画事物的各种存在特征,较普遍者如物品与事件,存在与存在感,事件、运动与传统,存在与身份,以及次一级的如文与字,笔迹与人格,原作与衍生品等等。例如,书法作品中“字”和“书”的区别。字能够传递信号,并且需要连成一体阅读,阅读过程不是在认字,而是在理解字背后的含义。如果你一直盯着一个个的字,文章是读不下去的。而书法却不同,观摩书法是关注于字形本身,感受其颜色、形态及由此带来的美感。至于它所表达的内容,意义则是次要的。这就导致了文章可以通过人类的语言广泛传播,而书法却不行。后者一定要通过视觉的欣赏才能进行。所以说,同样的事物,存在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存在”与“存在感”的差别。

 

王羲之像取自明代王圻辑 
万历刻《三才图会》

 

王羲之《兰亭序》存在与其社会存在感,是两个不同概念。《兰亭序》创作后的两百年间虽然“存在”(秘存),但在世人眼中却没有存在感。直到宋代,金石拓印的兴起,《兰亭序》在社会上的存在感才得以彰显。换个角度说,虽然后来字帖《兰亭序》随葬唐太宗陵墓,但世人却未必知道这一事实,可能以为它还在世间存在。反正大家见到的都是其替身(临摹之本)。两者并不对称。

 

关于遗产也有些有趣的发现,首先涉及其衍生品的价值。临、摹、印制、伪造等都是衍生品。我们一般会认为最像真迹的临摹品其价值最高,但这样一来,赝品就最有价值,因为赝品往往伪造得最象。可事实上,临的价值最高的,特别是名家的临作,其价值接近真迹。因此,其价值标准不是物理意义而是观念的设定。它与人格、原创性之类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造假的问题。伪造物的历史如果足够长,造假者的水平足够高,在后世也会成为有价值的文物。

 

关于伪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冒名顶替,另一种是虚构的伪造。由此引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名即身份,而身份即文化中有意义的存在。一种事物,如果没有身份,等于不存在。因此,才会有冒名顶替甚至无中生有编造身份的现象。

 

王羲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
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我对《兰亭序》的讨论,不是艺术研究,而是对艺术史现象或者说文化现象的哲学思考。一开始我没觉得是跨学科问题,因为哲学没有固定的研究对象,总是与其它学科共享一些相关的题材,如语言、心理以至于艺术、历史。哲学从中获得自己的灵感,这就够了。至于它能否对其它学科带来影响,那要看它是否做得足够好,有足够的溢出效应

 

希望这个发言能给大家带来有意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