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跨学科文旅论坛”圆满落幕
2023年12月9日上午,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学科文旅论坛”在中山大学岭南MBA大楼1002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的资深专家及青年学者齐聚广州中山大学,共襄高规格学术盛宴。
论坛围绕大湾区文旅融合、区域融合、城乡发展等话题深入研讨,旨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研究的蓬勃发展,助力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主持了论坛的开幕仪式。广东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先生,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董淳鄂副处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作了精彩致辞。致辞嘉宾均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推动湾区跨学科交流和文旅融合研究寄予了深厚期望。
本次论坛以“粤港澳”“跨学科”和“文旅融合”为关键词,共设置五场主旨演讲和两场青年沙龙。
01 第一场主旨演讲
第一场主旨演讲融合了多理论视角探讨大湾区的文旅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黄平主任从宏观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问题。他认为由最大人口规模、超大规模经济与市场、多元文化共存、互补和共鉴等背景构建的高质量大湾区,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较强的安全感、较大的凝聚力和较长的延续性。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人类学中心首席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徐新建教授指出,不同方式的移身旅游,既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实,亦是人类学考察阐述的重要对象。在离家远行、超越日常的意义上,科学幻想与现实旅游形神呼应,内在关联,是人类“离家”的特殊类型。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汕头大学高小康教授从文化空间、审美“场景”和“生态壁龛”等框架出发,探讨了文旅“场景”的生成问题。研究认为,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体现为多样性交融的文化场景。当代非遗保护实践之所以具有可行性,就在于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在特定场景中得以生存和延续。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赵旭东教授认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基于文旅融合的概念而有的地方性应对,是一种乡土世界与现代世界互动杂糅的产物,并指出,如何实现不同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文化转型时代突破原有发展模式的创新诉求。
云南大学马翀炜特聘教授基于旅游是消费活动或文化交流活动的认识,以人类学田野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少数民族的城市旅游活动进行调查和分析,认为少数民族通过旅游的方式进入陌生世界中寻找“熟悉”的行为,是确证自身与外部世界存在诸多内在联系的重要方法。
02 第二场主旨演讲
第二场主旨演讲关注到不同尺度下的湾区城乡发展问题。
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周大鸣教授在回顾中国澳门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从移民到移工的中国澳门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认为内地移工作为中国澳门社会主要行业的就业者,他们的职位和社会地位没有发生相应地向上流动。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创造更好的体制让移工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是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周尚意教授运用地理学的都市性/乡村性、中心性等概念,分析珠海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等数据,认为珠海第三产业的乡村性是提升珠海中心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基于“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县域中国”的理论演进,从“县域”与城、与乡的纵深关联理解城乡融合式发展,提出“县域城乡双生融合发展”的“双生论”理论框架,对生产和生活视角下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予以阐释。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宁教授从施行性的视角探讨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并认为,作为区域性的经济湾区受到观念共享不足的影响。一个可行的观念共享路径是寻求和扩大观念共享公约数。
03 第三场主旨演讲
第三场主旨演讲汇聚了来自粤、港、澳三地共四位知名学者的分享。
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黄业坚教授指出美食作为核心吸引物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食物相关的个人特征会与新奇追求相互作用,而异地的美食体验会调动嵌于情境的伴生知识,动态地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态度。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学院张文义教授从广州米机王咏春拳的有效传承发展中透视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文化传统三个影响非遗的基本力量,从而搭建出“非遗在社区”的“文化性-社会性-日常性”三属性模型。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李咪咪教授指明研学旅游是培育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的一种可行的补充机制,感官体验和社交互动的“双重勾连”,是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条件。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余成普教授从现实背景、核心概念、维度框架与基本趋向四个方面梳理了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养老问题,认为农村养老既是一个经济和代际关系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和伦理问题,“家”应当作为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融合的核心。
04 第四场主旨演讲
第四场主旨演讲从“三农”和“数字化”两个关键词进行展开。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彭兆荣教授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系统与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农学与非遗的学科关系,完善非遗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晖临教授总结了困扰乡村建设中“农民不动”的百年头号难题,联合在安徽潜山开展的“万涧试点”为例,探讨通过合作打造农民主体性、重建村庄生活共同体的路径和方法。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方李莉教授创造性地提出“后农业文明”的概念,并以景德镇为案例形象展示了这一文明形态的可能样貌,引发热烈讨论。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肖洪根教授则紧跟现实技术发展,积极专注数字媒体平台上的旅游直播参与者,从陶冶情操、环境掌控、自我和社会认同、现实场景支撑、灵感和唤醒以及自我超越六个维度,构建了旅游直播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杨忍教授探讨并剖析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与作用机制,并构建面向乡村数字化发展转型的研究内容体系。
05 第五场主旨演讲
第五场主旨演讲聚焦于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主题的深度研讨。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潮副教授认为,在数字技术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结构正在进行调适与重塑,因此需要将数字技术放置在更为深层的人文关怀与文明结构之下,关注“人”的文化联结与基层治理经验。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陈增祥副教授介绍了一种新兴的研究实践。作为对传统科研方法的批判,开放科学实践旨在通过透明和可访问的方式增进科学知识的共享和协作。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教授基于文旅空间的特殊性,围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植物园以及城郊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空间三种类型,明晰空间、资本、技术、人口与环境等资源的内部作用关系,揭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空间的生产过程及多重空间治理逻辑。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陈钢华教授引入目的地文旅融合质量的概念,分享了游客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文旅融合质量的结构框架搭建及量表开发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该研究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展开的测评实践进展。
06 青年沙龙
本次论坛的两场青年沙龙也对多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第一场青年沙龙首先聚焦实践机制,从旅游规划者和研究者、地方政府、返乡精英和创新企业等多个主体视角分别揭示了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可能路径;同时本场沙龙也关注了游戏化体验在旅游与酒店业情境中应用的最新研究热点。
第二场青年沙龙则通过展示实时更新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多物种伦理关怀的视角构建、挑战西方企业社区参与模式的中国老字号案例以及社交媒体时代城市休闲者的具身体验共四个前言话题,充分体现了青年学者的研究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07 观察员评论
在观察员评论环节,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卢小丽、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黄锋、宁波大学法语教研部副主任陈思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蒋美龄,及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张董杰作现场评论和发言。
最后,在会议闭幕式环节,论坛召集人孙九霞教授用三句话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社会影响的殷切期盼,分别为学科有界,思想无疆;会议有终,启发永恒;相聚有散,记忆长存!
08 闭幕总结
粤港澳大湾区跨学科文旅论坛
至此圆满落幕
感谢全体参会人员的大力支持
“逸仙旅研”
公众号
将继续推出以上各环节的详细回顾
让我们一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