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九霞: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跨地方共同体”的理路

稿件来源:中大人文社科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3-12-18

2023年10月28日,为增进跨学科交流,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学部联合举办跨学科工作坊,邀请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湾区发展”进行跨学科对话。本专题将回顾分享工作坊上学者们的精彩观点。


本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的发言。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重要性,同时也面临着跨地域边界、跨政治制度、跨经济市场等多维度的复杂性问题。她建议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基于扎实的现实诊断,以“多元文化融合”和“共同体意识建构”为核心,借助“跨地方共同体”理论框架,实现多尺度、多要素的融合发展。

 

孙九霞教授在“跨学科对话: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大湾区发展”学术工作坊上发言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跨地方共同体”的理路    

文|孙九霞

 

各位老师好!刚才我在想我跟粤港澳大湾区有什么关系呢?当我回想起来,关系真的太密切了。1995年1月,我开始在深圳的西乡镇做了4年的不间断的田野研究,每个月过去那边2次,见证了整个全球化过程和湾区建设中的香港达诚文具厂的发展,看到他们跟大陆之间的协同关系。同年,我开始的硕士论文研究主题是澳门族群与粤澳族群关系,跟澳门密切相关。不同于传统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乡村,我那个时候一开始接触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并且是湾区。到后来我开始研究旅游才下乡,去边远西部地区的目的地,去看自然和人文景观。

 

所以,我一直有湾区情结,后来在学校和省里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大社科的跨学科平台,当然也包含了很深的人文性。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问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如何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世界级城镇集群建设”“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尝试”的战略重要性,同时也存在着在地理尺度上“同饮珠江,资源均质”的竞争关系、在政治制度上“一国两制,两岸三区”的差异关系、在经济体系的“产业多元,集群初显”的分化关系、在文化族群上的“一元主导,多元共存”的区隔关系。比如很多人疑惑:你们是一个国家,但为什么还要用通行证?他们非常不理解的这点已经越来越松动。但从更多角度来说,我们还缺乏多维度区域融合发展的考量,不仅需要关注资源的整合,而且要兼顾经济和制度方面的竞争和合作。

 

总的来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涉及跨地域边界、跨政治制度、跨经济市场、跨文化族群等多维度的复杂性问题。目前以“硬性”经济制度为协调的建设模式, 一方面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难以系统性地应对跨区域发展中以“人”为核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融合问题;另一方面重视宏观层面的探讨, 忽略微观透视性视角, 无法从社区-城市-区域等不同尺度把握差异, 促进整体性、共融性发展。文化差异与冲突通常是阻隔区域融合发展的根本原因, 凝聚共同体意识是解决区域融合问题的新思路与根本之策。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了“跨地方共同体”的概念,其涉及如下理论基础:

 

一是在地理学的“地方”研究方面。1947年怀特提出“地方”以来,形成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多元学科范式,随后“地方”的内涵被不断拓展,地方不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成员的积极实践中被不断重构、再生产与再体验的,不同空间尺度上要素的流动及与他地的互动,促进了“跨地方”的探索。同时,从显示尺度(实体单元、空间格局和地理过程的真实尺度),到分析尺度(对现实尺度的等级化、建构主义的理解),再到基于实践的多尺度成为一种认识论,丰富了“地方”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是在区域研究方面,从“传统区位论”转向“区域综合发展”。传统的区域地理研究以区位为核心研究单位, 认为地理因素对区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区域地理研究强调应超越地理空间层面探讨城市集聚发生的层叠性。区域研究逐渐从区位这一空间属性拓展到经济圈层、自然圈层与人文圈层之间的关系,关注内容也从经济效益为核心延展到环境可持续、社会和谐和人类福祉等综合效益。

 

三是在共同体研究方面,需要新的解释与实践。共同体也译为社区、联合体,可追溯到社会学家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指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的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过去我们是地域性的社会,所有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发生在以地域为依托的基础上。而现在越来越靠近想象的、虚拟的、后现代的,在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地域边界被打破,边界越来越不清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越来越重要。

 

“跨地方”我们要“跨”的是什么呢?是跨地理尺度、跨经济维度,在跨地域的多要素叠加下关注地方的人地多元与多尺度的融合。由于需要一个理论把它们统合起来,所以我提出了“跨地方共同体”的概念,核心思路就是希望大湾区能够构建一个多元基础的具有超越性的共同体:地理相邻、命运相连,社会经济趋近、生活方式趋同,历史同脉、文化同根、语言同源。

 

另外,构建了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的多尺度关注点。一是小尺度的社区融合,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尺度社区,以小见大透视大湾区的文化融合和情感认同状况;如广州西关社区、香港尖沙咀、澳门历史街区这些都是典型的案例,需要思考能否透过一个小社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湾区味,所有的湾区的元素都融合在这个小尺度之中。二是大尺度的多要素城市关联,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的协同发展;如香港与深圳、深圳与惠州、广州与佛山,在这个层面城市之间就是一种要素的流动、区域的整合,可以分析关联城市的差异化产业布局,借由不同产业的分工协作透视城市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三是跨尺度的多模式区域合作;横琴新区就是跨尺度背景下多城市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可基于跨地方的生产体系、消费生态体系探讨跨地方共同体发展模式。

 

在“跨地方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体系中,我们希望这些要素是重叠的,统筹大湾区各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的共同性、互补性及差异性,寻求多要素重叠的共在性发展。同时,我们希望功能是依存的,形成各地方相互的需求共生关系,及各地方对跨地方共同体的功能依存关系。另外,我们希望情感是认同的,以岭南文化为联结,容纳多元文化,打造共同体意识,促进跨地方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总的来说,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构建需要基于扎实的现实分析和诊断,它是自下而上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而非自上而下的均质化;以“跨地方共同体”为理论框架,强调多尺度(横向)、多要素(纵向)的融合发展,它是多元融合,而非多地整合;多元文化融合和共同体意识建构是核心。

 

大湾区“跨地方共同体”的理路尚处于基本构念阶段,发展任重道远,以此为基础,希望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脉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