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平台创新”研讨会
2023年12月3日,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功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平台创新”研讨会。会议旨在促进学界与业界的交流,共同探讨技术发展对平台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会议邀请了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计算机、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和来自腾讯、抖音、互联网法院、地方相关管理部门的业界专家参与,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平台创新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为研讨会致辞。上午的会议由学院副教授周如南主持。
中山大学法学院高秦伟教授发表了题为《互联网平台责任建构的努力与反思》的演讲,指出政府监管平台的目标已从穿透式监管转向常态化监管,使用守门人理论和第三方义务理论分析了过往政府对平台的责任设定原则,强调了对不同平台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唐文方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舆情管理》的演讲,他从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出发,用计算方法分析了新闻发布会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在网络舆情研究和治理方面的创新成果。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宁教授发表了题为《舆情治理的共振、共情与共鸣》的演讲,呼吁人们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坚持舆情治理中的人文关怀,指出人工智能带来了信息传播结构的变化,强调舆情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并维护良好稳定的社会关系。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陈川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演讲,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泄露的风险,强调了发展隐私计算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该技术在政务、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腾讯战略传播中心总监廖芳莉发表了题为《腾讯的技术创新思考与实践》的演讲,分析了腾讯公司在扎根消费互联网的同时如何积极拥抱产业互联网,介绍了腾讯公司在多个产业的发展,强调了腾讯公司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导向。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林爱珺教授发表了题为《万物智联的云生存逻辑》的演讲,分析了在泛在、沉浸、联结的云环境下人的数字化存在,强调了人和技术的复合关系,并运用圆形监狱理论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云端凝视,指出了伦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津广教授发表了题为《生态理性、福祉交换和网络暴力》的演讲,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分析了网暴行为的功能与发生机制,强调了刻画人类智能为数字治理提供心理学依据的重要性。
下午的会议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雷丽莉副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景怀斌教授发表了题为《从人工智能对国家治理的挑战看平台创新的因应策略》的演讲,指出人工智能既是国家发展的任务,又是国家治理的对象,也是国家治理方式的拓展,分析了人工智能平台参与国家治理的行动策略。
广州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舆情信息中心主任肖娟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给舆论导向带来的风险隐患以及平台社会责任主体责任》的演讲,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下网络谣言的辨识难度增加,生成成本降低,相关企业因此应该加强平台内容审核,确保平台信息内容安全。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昌栋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变体垃圾文本识别及其在网络识别中的运用》的演讲,介绍了基于汉字字形和语音相似网络的垃圾文本识别模型“LZASD”的建模思路与场景应用,指出了解决技术发展重点难点的策略可行性。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夏瑛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交媒体与民意极化:一个政治学视角的观察》的演讲,介绍了团队运用计算方法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舆情治理提供了理论方向和经验指导。
最后,广州互联网法院袁玥法官发表了题为《加强数字权利司法保护,提升网络治理能力》的演讲,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司法审判带来的困难,强调了判案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以及兼顾平台治理、平台创新与保障平台发展的裁判思路。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其发展和应用对平台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此次研讨会促进了跨学科和跨界交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治理与平台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建议。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广东省舆情大数据分析与仿真重点实验室主办,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基地、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