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行
第八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于2023年11月11日-12日在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

11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华勇教授主持。《中国语文》编辑部方梅副主编致开幕辞,指出了《中国语文》务实创新的传统,并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陈诗诗副处长、中山大学中文系党委王琤书记致欢迎辞,热烈欢迎《中国语文》编辑部、各高校语言文字专家学者的到来。此次论坛正值中山大学九十九周年校庆,喜上加喜,热闹非凡。中国社科院孙伯君、复旦大学陈忠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定栩三位教授作为专家应邀出席。
开幕式后,复旦大学陈忠敏教授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定栩教授分别做了主旨发言。陈忠敏教授在题为《语言接触中的双向动态语音变异》的报告中,比较不同年龄组上海话新增双元音韵母、清浊擦音时长比、增生鼻韵尾等三种变异现象,观察语言接触中的双向动态演变,认为这些语音变异都是由语言接触(普通话对上海话的影响)造成的;普通话对上海话的影响从年轻人开始,也逐渐影响中老年人;底层母语在习得普通话中的干扰程度年龄越大越明显。
石定栩教授在《如何归纳语料——以“了2”的句法表现为例》中指出,句末的“了2”表示小句整体状态的起始,从之前状态进入小句所描述的状态,这一变化在话题时间或者说参照时间之前发生,变化形成的状态延续到参照时间仍然为真,与小句内部的情态动词、动词、句法结构以及时制和体貌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语法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
三位专家的发言和点评,关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思维缜密,为青年学者发挥表率示范的作用。
来自多所国内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参与论坛,在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领域汇报个人最新成果。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就汇报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交流十分踊跃。总结如下:
01 音韵问题
音韵问题是本次论坛的最大热点,共发表了7篇论文。其中,中山大学马坤的《由侵部合韵行为论上古汉语的方言分化》、许树妙的《从“类相关”原则再论中古蒸韵系性质及其方言性》、南开大学倪博洋的《声母分韵的中古格局及其对当代方言的意义》关注上古、中古音发展与方言的关系;暨南大学侯兴泉的《清末顺德粤方言的语音特点》、中山大学曾南逸的《潮州方言果摄合口一等的读音层次》利用早期文献和现代方言的共时表现,关注近现代方言语音的特点与层次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凌峰的《北京话介音时长实验分析》、袁丹的《湘语祁东方言次浊字调值分化路径研究》重视从实验语音、微观的角度分析语音变化。
此外,复旦大学黄河的《语言结构中的哪些线索决定方言距离的感知?》、安徽师范大学徐建的《皖西南地区两种类型的方言扩散》把语音与词汇、语音与语法联系起来,结合地理、计量等方面进行变异的研究。
02 词语问题
词语问题研究涉及词语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广西大学龚元华的《释称“母”为“美”》、宁波大学田启涛的《说“薄板车”——兼论辞书对相关词条的释义》分别对特定词语在汉语史上的变体形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词语语义、语法演变的研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荷的《上古汉语“或”的性质、来源及其语法化新探》、厦门大学许彬彬的《再论闽南方言的多功能虚词“合”——兼论本字考证案》、中山大学林华勇的《代词的语法化:廉江方言“噉”的功能及其演变》。词语的形式、语义和功能的演变,可充分利用历史文献和方言田野调查的语料,结合音形义和有关理论进行探讨。
深圳大学陆烁、杨靖雯的《以汉字为线索的失语症康度训练高效性》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优于听音跟读的失语症康复训练方案。
03 句法语义问题
句法语义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赵青青的《通感的隐喻属性及其对具身认知的理论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孙天琦的《旁格宾语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允准》分别从隐喻属性的角度对通感形容词的意义、事件方式的角度对旁格宾语的语义进行分析。
本次论坛青年学者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沟通”,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不同部门的相互沟通,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的沟通,语言分析与计量、地理、实验等方法的沟通,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意识——根据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语言学发展的趋势。
12日下午,《中国语文》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刘祥柏研究员主持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积极发言,就论坛形式、内容等方面纷纷发表建议和感想,期待《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的再次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