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交叉与学科交叉论坛·PPE”第二讲回顾|陈少明:哲学,追寻意义的学问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PPE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3-11-15

 

 

2023年10月26日下午,“专业交叉与学科交叉论坛·PPE”系列讲座第二讲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室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明教授主讲,主题为“哲学:追寻意义的学问”,由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主持。

 

讲座回顾

 

 

陈少明老师围绕“追寻意义”的主题,在不同概念的呈现与剖析中阐释了“做哲学”的核心理念。他首先抛出对“哲学”这一概念的“澄清”,对“哲学”的几种普遍性的认识做了一一的说明,指出哲学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是一种没有确切边界的“家族类似”的概念。他鼓励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要看到哲学的两面性:内涵不确切,但研究也没有边界,外延可以无限拓展。在思想活动的过程中“追寻意义”,强调的是“追寻”;“追寻”的过程才是关键,只知道结论不是“做哲学”。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陈少明老师就世界观展开了分析。他认为“观”是一种动态的“看”,观古今、观四海,具有“看”不具有的历史性与全局性。“世界”则与“时空”一一对应,是一种“社会”时空,是一种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综合。在此环境下,空间利用的社会化与社会概念的空间化更加突出。回观人生,在社会化与空间化中人的生命意义远远超越了寿命。儒家谈到要“人死留名”,人生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个人。

最后,陈少明老师点出“做哲学”这一思想“手艺”,要自己体验,完成制作过程并加以表现,实现“不要想,而要看”的观点表达。

 

 

针对PPE的学科交叉,陈少明老师提出,哲学由于自身并没有明确对象,不排斥其他学科并且积极向其它知识领域分化,因此能够作为PPE平台的“支撑柱”,搭建起更高、更交汇的平台,以实现各学科的交融。

展望未来,陈少明老师提出了诸多仍待探讨的问题。哲学作为一门非经验性的学科,具有更强的前瞻性,面临着未来发展的诸多问题。“未来”是多久?“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应当怎样回应?哲学在人类精神进步中应当肩负怎样的使命?他寄语在座的同学们要有更大的抱负,努力成才,为了共同的历史使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