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湜:《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发布人:kuangllai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思勉青年原创奖获奖成果介绍

 

谢湜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学、明清史、社会经济史,所著《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201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将11至16世纪高、低乡农田水利格局的演变、聚落变迁和土地开发,以及政区沿革等,置于区域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并结合剖面分析和时段分析两种方法,阐释了高低乡区域结构的三个重要转变时段:(一)11世纪是农田水利大发展的时代,是低乡稻作引领开发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高低乡水利理论,形成了高低乡农田水利开发的基本面貌,也开启了一种高、低乡水利不协调的格局;(二)13世纪后期到14世纪,是高、低乡在繁重赋税压力和海上漕运体制下加速开发的时代,这在高乡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清江南重赋格局之奠定、高乡乡村权势之崛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14世纪的水利工程则令失序的水利格局基本稳定下来了;(三)16世纪是高低乡赋税制度趋于统一、水利和政区格局基本定型、市场走向整合的时代。各种经济、行政制度的改革和调整引导了这场转变,其中,嘉靖以后的均田均役改革最为重要。16世纪也是高乡棉植大兴,棉业市场拓展的时代,高低乡农作面貌分异,市场联系却加深,赋役货币化改革与市场和商贸的拓展相得益彰。

 

在“剖面分析→时段考察→结构研究”的论证体系中,本书将三个专题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将区域变迁的时间尺度定义为“中时段”,强调在整体社会史中研究区域结构变迁。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试图揭示自然环境变化机制、官方财政机制和行政机制、市场机制等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区域结构的变迁。

 

评奖组委会评语:该书是晚近史学界关于江南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江南太湖以东区域11-16世纪复杂的农耕水利、市场结构和政区关系,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研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现了颇具创意的理论建构的雄心,在区域历史地理的整体研究和时空关系的研究方面,均有新的理论观念提出。在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这个有着深厚学术积累的研究领域,本书取得诸多富于启发性的学术进展,是一部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价值的优秀论著。

 

思勉原创奖简介

 

为纪念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传承中华优秀人文学术传统,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当代人文学者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产出国内一流、国际有学术影响的原创性精品力作,2011年设立了思勉原创奖,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共评出思勉原创奖、思勉青年原创奖、提名奖共27项。

 

通过海选提名、专家推荐、学者票选、问卷测评、同行审读以及专家终审会等程序后,确认入围成果。入选成果,限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学科领域首次出版、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目前,思勉原创奖已被列入教育部认可的人文社科类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