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处党支部开展10月理论学习与交流
10月25日上午,人文社会科学处党支部在南校园中山楼409会议室开展支部理论学习交流。
会上,何琬冰同志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文章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还是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具体而言,第一,要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第二,要及时、科学地解答时代新课题;第三,要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第四,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何琬冰强调,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转变科研管理的思维方式,聚焦国家的战略需求,看到国家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思考需要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从而开展有组织科研。
陈诗诗同志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本次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首要政治任务,聚焦新的文化使命,指明基本遵循原则,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彰显了这一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陈诗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为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做出应有贡献。结合实际工作,她强调,一要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以新文科建设的视野,做实学科交叉融合;二要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入推进智库建设,推动学术研究供给跟决策部门需求的有效对接,有效推动学术成果与政策研究成果的相互转换;三是鼓励守正创新,扎根中国大地自主开展原创性探索,力求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贡献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蔡潇男同志领学《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一书的主要章节,重点围绕“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篇章开展学习心得体会的分享。她谈到,现代化强国,必定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重大论断,作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部署,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任务,着力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蔡潇男表示,作为一名高校党政管理人员,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摆正岗位职责,做好科研服务工作,立足岗位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付出,为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交流发言环节中,孙琛同志结合自身宣传工作经历,分享了如何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体会;刘时同志结合曾经参与的中国乡村调研的实践经历,分享了立足中国实际、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科研的体会。
会上,全体党员还通过视频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