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学术论坛纪要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珠海 发布人:杨红彬 发布日期:2023-10-29

2023年10月21日,第十届经史传统与中国思想学术论坛:中国经史思想传统与新文科教育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召开。中山大学哲学系刘伟老师在致辞中提出“人文教育”为古典词,文科等概念亦是民国时期确立的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对这些概念的使用令现代学者研究传统学术时难免带有考古式眼光,故提出现代学术是否有可能令哲学研究摆脱民国时期的预设,以及将哲学置于经学传统之下进行研究的可行性。中山大学哲学系李长春老师在致辞中认为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扎根在中国人民生长的大地之中,提出当代学人使命便应是如此,故强调需将经学传统作为学术标杆、旗帜。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秦际明老师发表题为《论<白虎通义>中的“太平乃制礼作乐”说与汉代制礼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结合汉代制礼实践的背景分析了《白虎通》中太平乃制礼作乐的思想内涵及其所引出汉代制礼的相关问题。秦老师认为经学的政治哲学建构需要将经学中的价值观、制度方法与政治规律相结合,发挥其话语统合的优势。李长春老师在评议中提出制作问题是今古文经学中的核心问题,受命改制与太平乃制礼作乐中制礼的内容与方向应该不同,如此可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李琪慧老师在评议中认为秦老师对经史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梳理并着重强调了历史中的经学实践,之后针对经史关系中的细节问题与各位老师进行了热闹的讨论。

 

暨南大学历史系刘璞宁老师发表题为《“授经致史”——北宋学界对南北朝正统议题的讨论》的学术报告,选取了张方平与欧阳修两位学者为代表,以其“援引春秋公羊学讨论正统”以及“经学与史学在宋代之关联”为主线,对“夷夏之别与正统之关联”以及“正统序列”“占有‘中国’与正统的关联”等问题进行展开论述,考察了张方平与欧阳修在南北朝正统议题问题中的不同看法,对二者在同样“援经致史”时运用春秋公羊学讨论正统问题而得出的截然相反的结论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比较。在评议环节,陈慧老师提出了“朱子对于南北朝正统论问题之看法”以及“正统论与革命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吴祖松老师则提议将辽和金的学者讨论正统议题之视角作为另一切入点来把握北宋正统议题之全貌,以及就“对欧阳修的反思与批评”等问题与刘璞宁老师展开了细致讨论。

 

深圳大学哲学系李辰老师发表了题为《艺与心——以<政艺通报>为中心探讨邓实、黄节艺学观及其政学、经学与西学立场》的学术报告,概述了近代学人邓实对晚清时古今中西问题的理解,提出“通古今”“通中外”的主张,重新接连经学与经世学问,并通过重新诠释艺学囊括中外经世学问。李辰老师认为,在邓实的批评中也可发现当时中国学者在精神层面难言独立,局限于中国政治现状和中国传统政学的门户关系。评议人刘伟老师比较了邓实黄杰与后来的新儒家的差异,认为邓实黄节将中西会通点落脚于心灵是可以和晚清西学思潮相参照。评议人马永康老师区别了心灵在不同学派的使用含义,认为邓实对心灵的引用过于笼统,同时就概念分析和李辰老师商讨,例如“政”与“艺”,“道”与“器”,“格致”与“哲学”等。李辰老师回答了邓实与其师简朝亮之间的思想差异、关于心灵大意小意在宋明儒家范围的溢出等问题。

 

来自清华大学的黄少微老师作了题为《天威:殷周之际天之神圣性的发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周人有“天威”而殷人无“帝威”的观念差异入手,指出周人之“天威”观源自殷周易代造成的信仰危机,故周人必须更易鬼神信仰以论证自身的合法性,并使殷商遗民从精神上降伏于周之统治。就此,周人将天作为一个整体予以揭示,展开其神圣意义,使之成为整合殷周族群的精神纽带。而天及对天威的发现,也引发了周人的生存意识。在评议环节,刘伟老师结合学界既往对于“天 ”的考释方法,肯定了本文经史结合的进路,并与黄少微老师讨论了“天威”观念的丰富性及学术界对殷商晚期鬼神信仰的不同分析。张清江老师与黄少微老师围绕天在被神圣化之前是如何被理解的、神圣性的天与鬼神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天的神圣性除无限空间性之外是否还有别的表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的李晓帆老师作了题为《<礼记>自然神信仰的内在演进与祭礼构建》的学术报告,探讨了《礼记》中祭祀活动的演进以及其背后的自然神信仰。李晓帆老师首先从对《礼记》文本的整体把握中,发掘各篇之间的统一性,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对《礼记》中的祭礼作出定位。在对《礼记》中祭礼的祭祀对象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祭祀对象指向了天神地祇,由此则凸显出《礼记》中祭礼的自然神背景。在评议中,张清江老师针对天的三个维度的划分做了进一步的讨论,并提出了从《礼记》文本和宗教学研究两个角度对自然神信仰诠释后产生的差异性。宋德刚老师从强调历史性的角度对自然性信仰做了不同的阐释,并针对文中使用的具体概念进行了语义层面的研讨。

 

最后,来自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的李元骏老师作了题为《郑玄对京氏易与费氏易的统合——以郑玄对象数易例的使用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李元骏老师以郑氏易对象数易例的使用为中心,从卦气说、爻辰说、爻体说三个方面考察了郑玄对象数易例的继承、发展与创造。他认为郑玄对京氏易与费氏易的统合,体现了二家之学在东汉背景下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并为后来的王弼提供了展开反思的基础。在评议环节,李琪慧老师提出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判断郑玄于何种程度上受费氏易影响是一个困难,并与李元骏老师就孔子在郑氏易中的地位以及易学的内外学问题展开讨论。黄少微老师对论文做了方法论层面的肯定,并与李元骏老师对郑玄统合二家之学的意义、《六艺论》的相关补充等内容进行探讨。

 

本次论坛的闭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马永康老师主持。《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仝广秀老师作了总结致辞,仝老师热情激昂地总结经学传统在重新激活中国思想的同时,使得文史哲人更为成熟地、勇敢地与当代重大问题相呼应,而不是闭门造车,最后仝老师借“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作结。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黄燕强老师在总结致辞中提出经学与哲学之概念的定义问题,强调中国传统没有“哲学”这一概念,因此大家都会注重“义理”“道”这些概念,经学与哲学的概念很难合并,但经学亦应纳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视野与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