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湜:联结交叉、创新超越,激活人文社科发展新动能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人文学部 发布人:杨红彬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我校于今年6月举办了首届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来自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哲学系(珠海)等院系的14位专家学者,围绕“跨学科:观点、案例与经验”这一主题开展深度交流。

首届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

 

会上,专家学者就跨学科的观点与方法、学术史上有关现象或个案的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成果、经验介绍等方面畅谈“何为跨学科”。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伟教授主持工作坊。

 

学校副校长谢湜教授在本次活动总结中表示,跨学科工作坊的意义就是构建新的联结,一起探寻新的中大。在目前的学科格局下,我们要努力反思既有学科范式,超越既有学科边界,促发新的学科思想,处理好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学术争鸣保持开放的态度,才能重塑学术的生态和学科格局,走出一条可持续、内涵式、前瞻性的学科发展道路。

 

以下是谢湜副校长在首届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上的讲话全文。


 

联结交叉、创新超越,

激活人文社科发展新动能

文|谢湜

 

近年来,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格局,中山大学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在整体管理模式与具体组织方式上落实一系列重要举措。例如,独立设置人文高等研究院,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海内外交流合作;先后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共同融入“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独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处,统筹学校人文社科的学术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服务等等。

 

谢湜副校长发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主题教育的决策部署,结合学校具体工作安排,5月中旬至下旬,我牵头开展了主题为“激活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动能的调查研究”的系列专题调研。在调研中,我和调研组成员感触最深的,便是目前学校人文社科亟需构筑更多交流平台,激活各个层次的科研组织,进一步促进学者之间的合作。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举行首届人文社科跨学科工作坊,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主题教育调研形成的一些共识: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校人文社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刚才学习了各位同事的发言,我想围绕四个关键词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个关键词是“唱和”。

本次跨学科工作坊不拘泥于一般的学术报告会形式,而是进行开放式的自由发言和讨论,这是一种学术意义上的“唱和”,是我们本应该具有的学术生活的组成部分,让我们耳目一新,也希望推陈出新。

 

首先是“新的联结”。没有人的联结,就没有学术交流。我曾有幸奉沚斋先生之命,抄录《冼玉清文集》中所见的漱珠岗纯阳观已佚碑志,并由此考察了漱珠岗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寅恪、冼玉清、梁方仲等中大学人,曾多次同游纯阳观,唱和交往,惺惺相惜,留下一段珍贵的学术佳话。历史学系的前辈常说,学问是商量出来的。每当我去南校园西区拜访老前辈,我总会为他们之间真挚的学术争鸣,以及深沉的同事情谊所感动,正是两者的并存,使他们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我有时在想,最近数年共同生活在各个校区公寓里的年轻同事们,今后是否也能留下类似的友谊?现今中大已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如何在各个校区及校园之间建立起一个以人的联结为核心的学术生态,把各个学科、各个年龄层的学者汇聚起来,值得我们思考。学部的成立,可能是最好的契机。真心希望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通过学部能将学者和学科更好地联结起来。

 

其次是“新的中大”我想说的是,站在今日之中大,憧憬未来之学术,我们所要追寻和借鉴的最重要的学科史,就是校史上那些不断开拓学术新问题、新领域的学林往事。前不久,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了“传承百年学脉,赓续学术传统——寻根‘史语所’的活动”,组织我们文史哲的学者到东山柏园考察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参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史语所第一期工作报告中提出“此虽旧域,其命维新”的口号。1920年代末的中大学者是那样孜孜不倦地用最新的技术方法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是他们开创了新的中大学术传统,甚至奠定了新的中国学术范式。

 

正是一辈又一辈具有这样的理论雄心、扎实功底和开拓自觉的“老中大”,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大”。中大很快就将迎来百年华诞,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不仅关心我们如何纪念传统,更在乎我们如何开创未来,指出方向。我们需要从百年学术历程中理解和感悟那些守正创新、敢于超越的时刻,这对于我们传承中大学脉,迈向新的百年,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我而言,我认为跨学科工作坊的意义就是构建新的联结,一起探寻新的中大

 

 
 

第二个关键词是“超越”。

我留意到同事们刚才的发言,分别涉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等表述,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这些表述背后的含义。

 

首先,近年来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往往给予一级学科更多的重视,一级、二级学科的层级也常常被打通。学者们更多地聚焦学科的基本问题,而过去在旧的分级体系中被视为边缘的学科,其价值被重新发现,为学界提供新的课题。

 

其次,大家对交叉学科有了新的追求。过去一些学者在申报项目时有意使项目组成员多元化,主要着眼于从中寻找新的方法、新的途径。现在我们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已不再止步于方法借鉴,更希望从较为简单的技术拼盘升级为深入的学科对话,在更深层的学理上,讨论如何逐渐接近并形成交叉学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避免将交叉学科凝固化,如果只是将交叉学科视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制定一些画地为牢的学科标准,弱化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那么就很可能违背发展交叉学科的初心了。

 

再者,随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领域面临越来越多的“卡脖子”问题,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顺应了这一趋势,但面临的挑战也还很多。如何实质性地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真正从基础解决底层问题,从基础发现交叉来源,在人文社科领域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往往更加复杂,也更加深刻。

 

以上三种学科视角有所区别,但又有内在联系。在目前的学科格局下,我们要努力反思既有学科范式,超越既有学科边界,促发新的学科思想。

 

 
 

第三个关键词是“更新”。

通过今天的畅谈讨论与思想碰撞,我觉得当前可从两个方面改善我们的学科建设工作。

 

一是重塑格局。目前中大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相近的学科分布在不同校区,这是我们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其中蕴含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可能性是巨大的。当前我们确实也面临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细致分析,全盘考虑,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合理地调整布局。从长远来看,我们的重点更在于重塑格局,着眼未来,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探寻适合中大多校区办学实际的学术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内涵式、前瞻性的学科发展道路。

 

作为一所在大湾区办学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的学科发展还得时时刻刻思考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有时还得跳出教育看教育,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和社会需求,在校外寻找更多可以合作的空间和资源,特别是在一些基础应用领域,实质性、高水平的合作也将有助于学科水平的提升。

 

二是结合教改。高水平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专业建设,一方面,学科格局的更新会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更新;另一方面,专注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改革,也会倒逼学科的变革。在当前三校区五校园格局下,我们还要将跨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思考,共同更新、充实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

 

 
 

第四个关键词是“开放”。

开放的学术心态可能是学科交叉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尊重学者。我们要对从事艰深学问思索和研究的学者给予足够的尊重,对青年学者的创新探索给予充分的包容。还要扩大学校的学术交流圈,促进不同学术风格的交汇,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助力拔尖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创造条件。我们乐见于通过学术辩论催生和而不同的学术作品,或许可以通过学部开展一些深入的跨学科主题讨论,不求达成共识,而是保留多元的学术观点,经整理后,为学界贡献具有争鸣意义的学术作品,展现中大守正创新的学术品质。

 

再者是珍惜园地。近年来,学校已经对校内科研机构进行了整体调整,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激发校内科研机构的新活力,鼓励大家开展学术活动,探索前沿方向,吸纳新的研究人员,重组科研团队,催生高水平成果,力争提升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承担更多的重要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我们还将召开全校期刊建设研讨会,重视学术期刊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多措并举支持系列学术论坛的举办,传承学术传统,不断增强学术影响力。

 

以上便是本人从“唱和”“超越”“更新”和“开放”四个角度汇报的粗浅心得。谢谢!